江夏李家鋪的李白雕塑
當地文化學者講述李白和李邕的故事
李家鋪環境清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家鋪村居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黃忠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周蕊 祝志明 陳玲 郭孝天
連日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持續火爆。電影中,有詩有情、有家國情懷,還多次出現“江夏”,多個場景重現了詩仙李白和“江夏”的不解之緣。
7月28日,武漢市江夏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太明介紹,電影里的“江夏”指的是江夏郡——湖北古代地方行政區名。西漢設置江夏郡,轄境相當今湖北武昌、安陸、鐘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及河南部分地區。
“李白與如今的江夏有不解之緣,他留給江夏的詩歌有十多首。其中,《江夏行》詩成于江夏的李家鋪,如今已成鄉村游網紅打卡地。”王太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1
《江夏行》詩成于李家鋪
據史料記載,李白多次到過如今的江夏。“他不是簡單地游歷,而是因為特殊的人和事來到江夏,創作了不少與江夏有關的詩歌。”王太明告訴記者。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安家于安陸,生了一對可愛的兒女。此后數年,李白一直云游在湖北安陸以及長江以南,洞庭湖以北這一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在外做官的李邕回老家江夏祭祖,回鄉途中,他見山野春花爛漫,不禁想起好友李白,便差人帶信給他,約他前來江夏小聚。李白得信后,欣然赴約。
當時,江夏以造紙而聞名,南來北往,商賈云集。見面后,李邕告訴他,自己堂弟李睦的一個本家親戚李景,就住在離這里不過十幾里地的李姓村莊,專門經營文人墨客所用的宣紙等。方圓百里都知道那里有造紙的能工巧匠。李邕深知,李白對文房四寶甚是喜愛。他們向東行一個多小時,便來到一個古屋錯落有致,店鋪琳瑯滿目的村灣,這個村灣就是如今的江夏區烏龍泉街李家鋪灣。
李景熱情接待了李邕和李白。喝茶談笑間,大家隱隱聽到一陣哀婉低回的簫聲,李白循聲望去,只見池塘邊一棵楊柳樹下,一名女子手持竹簫,正吹著樂曲。女子見有生人到來,連忙起身打招呼,在交談中,李白得知該女子姓鄭名蓮,很小就失去了雙親。經人說媒,她嫁的丈夫是個商人,做宣紙生意,這次是去了江蘇揚州,說是一年就回,可是三年過去了卻還沒有回來,大好的青春卻過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回到李景家,酒過三巡,李白邊飲酒邊吟誦,詩如泉涌,一揮而就,誕生了《江夏行》:“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
“雖然這段創作背景有歷史演繹的成分,但李家鋪一直流傳著李白的故事。”王太明介紹,在唐代,造紙業非常興盛,紙坊就是造紙的作坊。李家鋪人非常聰明能干,在紙坊學到了很多造紙的技術,并且這里離魯湖很近,造紙需要的原材料蘆葦用之不竭。據李家鋪李氏家譜記載:“先人精通生意經,常年有男匠去遠地掙銀子,富甲一方”。有關李白與李家鋪的考證文章,曾在“中國李白文化研討年會”上交流,得到了相關專家的認可。
2
李白在“江夏”留下不朽詩篇
對于“李白與江夏”關系,湖北省作協會員、作家劉和平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江夏之于李白,是故友相聚之地、離別之地、重逢之地。”據粗略統計,李白所寫的詩中,單單詩題中含有“江夏”的詩作就有十余首。
比如《江夏別宋之悌》,是因為李白在江夏見到了好友宋之悌。公元735年春天,宋之悌被貶官,途經江夏,李白與之飲酒作別而贈此詩。當李白與宋之悌在江夏偶遇時,才知道宋之悌即將被貶到千里之外的交趾(今越南境內),感慨萬分,臨別時寫了這首催人淚下的詩。“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表達了李白對故友垂暮之年遠謫的同情。”
再如《題江夏修靜寺》等多是寫與李邕之間的友情。一次云夢之行時,由于李白縱情山水,喝酒娛樂,又不善于理財,窮困之際,準備賣掉他心愛的家傳寶劍。得知此事,李邕當即差人給李白送去三千文銅錢,解了燃眉之急。公元758年,58歲的李白再次來到江夏,去了李邕舊居修靜寺(咸寧咸安區),這時的李邕已去世整整12年,撫今追昔,物是人非,追憶故友,情難自禁,提筆寫下:“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
也是在同年,李白因永王之故遭受牢獄之災。幸得摯友奮力相救,得以免死,卻也難逃被判流刑,李白抵達江夏。作為故交好友的韋良宰一如既往真誠地待他,讓李白感動不已。次年大赦得歸后,李白與韋良宰再次相遇。在盛情與感懷之下,李白在江夏寫下他創作生涯中最長的一首詩:《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全詩共166行830個字,廣為流傳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出自于此。
“從公元728年的《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云夢序》到公元760年的《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立馬贈別》,一千多年前,江夏見證了詩仙李白的命運遭際和悲喜浮沉,李白也在江夏留下了不朽詩篇。可以說,李白與江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劉和平說道。
3
詩歌文化助力文旅融合
李白寄情山水,漫游天地,神州大地的山川草木,都蘊藏在他的錦繡華章之中。
閱其詩文、循其足跡,上千年后,極目新聞記者再次來到江夏李家鋪,傳說中的作坊、鋪子已不復存在。鄉村振興建設路上,李家鋪早已換了美麗模樣。
7月28日,走進李家鋪灣,一座江南園林式的建筑——茂康嘉園映入眼簾。莊園內,亭臺樓閣、木雕窗欞、流檐翹角、香花水榭,還有白墻青瓦、假山瀑布、水池棧道、曲徑回廊,行走其中,環境幽靜,景色怡人。一千多年前,李白在李家鋪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江夏行》,這一片村落也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富商巨賈的一個福地。如今,這一片福地在回鄉能人李治龍的精心打造下,江南園林式建筑拔地而起,這片福地又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每逢節假日,不少市民慕名而來,逛莊園、吃農家飯、住鄉村民宿。春采茶、夏休閑、秋摘果、冬垂釣,游客們來到這里在體驗農事的同時,還能縱情享受鄉村旅游的樂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時光荏苒,斗轉星移,但李白和李邕的故事依舊在流傳。在茂康莊園內,一座小型的李白文化園成為這段歷史的最好見證。廣場上豎著李白的雕塑,文化長廊均以李白寫給江夏的詩作為主題。一路上還有李白、李邕的人形立牌,供游人打卡拍照。
“只要《江夏行》在,‘云游江夏,遇見李白’的文化底蘊就在;只要‘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李白與李邕忘年交的深切情誼就在。”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黨工委書記湯綱表示,當地一直很重視李家鋪的建設和歷史文化挖掘,將進一步完善李白文化園的建設,籌劃舉辦“云游江夏,遇見李白”活動,進一步挖掘李白在江夏的歷史文化,推動形成“李白+文旅+鄉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王太明也表示,江夏區文旅部門謀劃舉辦論壇、研討會,邀請專家、李白文化研究專業人士,將挖掘研討成果匯編成冊,擴大影響力。今年還將編譯《詩詞里的江夏》一書,集中呈現和演繹李白以及詩壇名家在江夏留下的諸多詩篇,詮釋詩歌之美。與此同時,該局還計劃在青少年中舉辦李白詩詞朗誦大賽,使李白詩歌文化根植人心。“我們將用好李白詩歌文化資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江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