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超大型城市,面臨強風、暴雨、洪水、森林火災、地震等多種災害威脅。
6月17日下午,龍華區遭遇短時強降雨,壹方城商場遭雨水倒灌,部分路段車輛被淹,所幸無人員傷亡。
圖源:微博網友 @惠州壹哥
(資料圖)
本次突發事件引發全市關注
鬧市商圈被水淹
暴露出什么問題?
面對突發災害
該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
就此,奧一網采訪了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郭萬達和深圳市人大代表、市減災救災聯合會會長 楊勤。
加強超大型城市治理和韌性城市建設
郭萬達
“龍華壹方城被淹,這暴露出深圳城市治理還有一些缺陷。如何補救?我認為需要加強城市治理和韌性城市建設。”
郭萬達認為,深圳近年來在防災減災,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對自然災害的沖擊,我們的防災能力是有限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就是要加強超大型城市治理和韌性城市建設。
郭萬達
當前深圳正加快建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
什么是韌性城市?
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郭萬達認為,建設韌性城市,除了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還要提升應變能力。面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沖擊,無論我們的防災設計有多完美,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這個時候怎么辦?就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資源,去把損失降到最低,盡快從災害中恢復過來。這次龍華壹方城被淹,就表明深圳在超大型城市治理和韌性城市建設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城市易澇點附近綠化帶建機井
楊勤則認為,深圳市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高,是發生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
楊勤
“壹方城是一個新建商圈,為何會因為一場短時強降雨被淹?這背后一定有排澇標準的問題。”
楊勤
楊勤說,我們經常講排水管道設計標準為30年一遇、50年一遇,但這個標準并不夠。因為全球天氣變暖,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暴雨短時降水量大,加上排水管道排水不暢,就會導致城市內澇。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龍華區福龍路發生積水,龍華區水務局曾告訴記者,龍華區深圳北站及其下游主干道的雨水管渠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中心城區為5年一遇,遠遠達不到“30年一遇、50年一遇”標準。
一方面是排水管道設計標準不夠,一方面是深圳臺風暴雨頻繁。今年5月10日,深圳市水務局在《深圳基本水情》一文中提到,“全市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八成以上集中于汛期,年均受臺風影響3.5次。由于城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水系,加上現有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高,局部區域排澇設施不夠完善,受洪澇災害的威脅較大。”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楊勤多次提出,深圳應該在城市易澇點附近的綠化帶建一些機井。“在遭遇突發強降雨時,用抽水機直接將雨水抽走,通過機井排到地下水里。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效率高、成本低。”楊勤說道。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