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30日,2023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暨中國衛生發展會議在濟南舉行。本次會議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出席會議并講話,山東省副省長陳平致辭。
(資料圖片)
會上,濱州市作為2022年度“創新引領醫改惠民”山東深化醫改十大創新舉措獲獎單位,在山東分會場做經驗介紹。
濱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王東以《擦亮“黨建+健康”品牌 助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為題作經驗介紹。
近年來,濱州市聚焦改革瓶頸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始終堅持黨建統領的鮮明導向,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公立醫院改革全過程,通過健全完善黨的基層組織體制,創新開展“黨建+健康”先鋒行動,聚力實施重點領域攻堅改革,不斷激活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有力推動黨建業務工作深度融合。
堅持黨建統領增強體制機制創新力
夯實基層黨組織,凝聚醫院向心力。從規范各級公立醫院黨支部、黨小組運行入手,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實施“將支部建在科室,黨小組建在病區”特色做法,堅持支部建設與科室建設相結合,行政后勤支部工作與業務科室支部工作相結合,科室業務管理與發揮支部作用相結合,并與醫院巡查、等級評審等重點工作相銜接,引導基層黨組織圍繞醫療機構發展、滿足群眾就醫需求開展黨支部、黨小組活動。全市公立醫院72%的黨支部實現“支部建在科室”,75.4%的病區實現“黨小組建在病區”。
實施“將支部建在科室,黨小組建在病區”特色做法
加強黨的領導,增強醫院執行力。出臺《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實施意見》《公立醫院黨建工作重點任務責任清單》,100%的公立醫院完成“黨建入章”,實現黨委書記、院長分設。健全完善醫院議事規則,壓實各級書記抓黨建主體責任,醫院班子成員編入基層黨支部,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黨組織生活,行政后勤支部書記至少每月聯系臨床支部書記1次,將黨建與業務工作同步考核。著力破解政治意識淡化、黨的領導弱化、黨建工作虛化、責任落實軟化等問題。
強化隊伍建設,提升醫院戰斗力。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醫院領導班子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2022年全市各級公立醫院共招聘到崗博士、碩士121名、本科生1176名。2023年組織全市18家公立醫院組團開展“一站式”校園招聘,開展招聘活動14場,現場簽訂意向協議51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60人。實施臨床醫技科室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培養“雙帶頭人”支部書記174人。對市屬公立醫院機構編制重新修訂,人員控制總量增加到11039名,制定市屬公立醫院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及備案工作實施方案,完成83名中層干部任職備案。
組團開展“一站式”校園招聘14場次
堅持問題導向
提升群眾健康獲得感
聚焦群眾“看病舒心、服務暖心”,實施“暖心就醫”工程。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部開展“七個一”貼心服務,以“小切口”帶動患者滿意“大提升”;21家醫院推行“一次掛號管三天”,受益患者17.8萬人次,減免費用91.4萬元;23家醫院60個科室開展“延時門診”,受益患者14.96萬人次;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部實現預約診療,提供“門診一站式服務”;100%的三級公立綜合醫院和50%的二級公立綜合醫院實現“床旁結算”。
床旁結算服務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聚焦群眾“看上病、看好病”,實施“放心就醫”工程。市人民醫院西院區、市中醫醫院新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全部建成開診,醫療、中醫、公衛應急救援“三大省級區域中心”匯集落戶我市,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進一步優化。實施臨床專科能力“騰飛計劃”,三年建設150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全市選派“業務院長”126名、“名譽村醫”4289名、“幫扶團隊”88個,建成特色科室42個、“名醫基層工作室”106個,二三級醫院專家定期到基層坐診2.8萬次,診療24.27萬人次。列入全省影像云平臺建設試點,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實現影像檢查數據互通互認。
聚焦群眾“不得病、少得病”,實施“減少就醫”工程。打造“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品牌,營造“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濃厚氛圍,推出“家醫服務惠萬家?健康相伴你我他”主題活動,群眾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規范管理率57.3%、家庭醫生簽約率55.1%。建設智慧化預防接種門診59處,年內實現市域全覆蓋。開展托育服務機構293家,每千人口托位數達4.1個。政府全額為60歲以上老年人投保意外傷害險,為80歲以上老年人撥付高齡津貼。
急救技能科普進校園
堅持同頻共振
高位推動醫改舉措落實落地
“三醫”聯動機制高效運轉。先后組織赴福建三明、山西運城等地學習考察,邀請國家、省、三明市領導專家授課指導,出臺40多項配套政策文件,連續14年將醫改工作納入黨委政府工作要點,頂格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全市醫改領導小組,落實重點督辦、定期督查制度,借助市人大、政協等力量,適時開展調研督導,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分級診療體系破題見效。打造“縣域醫共體+城市醫聯體”模式。由縣級公立醫院牽頭,按照人事、財務、資產、業務、藥品耗材目錄及企業配送“六統一”原則,實行縣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建成縣域醫共體14個,覆蓋88家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達到國家緊密型評判標準。同時,發揮城市公立醫院資源優勢和技術輻射作用,通過專科聯盟、遠程協作、對口幫扶等形式,形成協同補位發展。2022年全市基層診療量占比69.58%,居全省第1位。全省率先實現鄉鎮衛生院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達標率100%。
全市建成縣域醫共體14個
配套領域改革協同推進。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績效傾斜等激勵方式,所需資金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基數;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2022年動態調整612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不斷優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DIP付費與談判藥品供應保障、集中帶量采購獎補等政策銜接機制,將中醫治療病種、中醫日間病房病種納入DIP改革范圍。全市DIP付費占住院病例數77.49%,DIP病種覆蓋率92.02%。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