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wǎng)上海新聞8月2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師范大學朱振武教授花費10年完成、共計150多萬字的專著“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22日在2023上海書展亮相。
“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包括《中學西漸:漢學家與中國古代文學的英語傳播》《他山之石:漢學家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英語傳播》和《歸異平衡:英語世界漢學家的中國故事書寫》。作者結(jié)合異質(zhì)文化和時代背景,對葛浩文、閔福德、金介甫等46位漢學家的翻譯動機、翻譯策略、翻譯風格以及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整體研究和系統(tǒng)考察,對他們?yōu)槭裁醋g、譯什么、怎么譯、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給我們什么啟示以及怎么講好中國故事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對其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深度思考。
為什么要研究漢學家的中國文學文化翻譯?為什么把研究重心放在文學外譯上?翻譯過程中為什么要追求歸異平衡?朱振武說,自己所做的研究就是為了從另一個視角對中國文學“走出去”進行反思與總結(jié),為文化“走出去”提供參照,以期賡續(xù)中華文化血脈,繁榮世界文學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知識橋梁。
談及創(chuàng)作初衷,朱振武坦言,研究漢學家們的翻譯,最終目的是要讓中國的文學文化真正走出去,目的是讓翻譯的主體變成我們自己的雙語文學文化學者,這樣才能保證中國文學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傳輸出去。
中國譯協(xié)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指出,“三部曲”順應時代,引領(lǐng)用英語講述中國教育,填補了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教材的空白。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陳華棟認為,“三部曲”是國內(nèi)第一批系統(tǒng)、全面、多維地考察中國文學英語傳播的學術(shù)巨作。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導張曼認為,“三部曲”是第一部梳理近百年西方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翻譯史;第一次較完整地呈現(xiàn)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多元面貌,打破了1990年代至今翻譯界主流持中國文學在海外是社會學材料的觀點;第一次提出翻譯的歸異平衡定律,在理論層面闡釋了中國文學走出去、走進去的意義與價值。(完)
注:請在轉(zhuǎn)載文章內(nèi)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