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進定西市安定區,青山蔥蘢、碧水潺潺。
安定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流域面積367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429毫米,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
近年來,安定區以創建省級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為契機,全面落實“林長制”,累計實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58萬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1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努力筑牢隴中生態安全屏障。
【資料圖】
組織植樹造林、監督林地的合理利用、防治林地火災……今年52歲的楊永忠,是安定區白碌鄉錄豐村黨支部副書記,自從擔任村級林長,他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白碌鄉地處大山深處,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地表千溝萬壑,常年干旱少雨,苗木成活率極低。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這些年我們堅持組織護林員、志愿者和村民,引進適宜的樹種,采取科學的方法植樹造林。”楊永忠說。
在全鄉20個林長和127個護林員的不懈努力下,白碌鄉從曾經的山荒土瘠變得座座山頭披滿綠裝。近兩年,白碌鄉共完成植樹造林9.8萬株,新增綠化面積860余畝。
全面推行林長制,“林長”是關鍵。
安定區全面建立林長制責任體系。設立區級“雙總林長”2名、林長15名,鄉鎮街道“雙總林長”和林長,村級林長和副林長實現全覆蓋,建立由2677名護林員、草管員組成的網格化管理隊伍;劃定區級林長責任區域15個、鄉級林長責任區域306個、村級和護林員責任區域2275個。
自此,安定的每一片樹林都有“林長”,每一片綠色都有人守護。各級林長積極履行職責,推動林長制全面落實。
綱舉目張,步履鏗鏘。隨著林長制深入推進,安定區筑牢隴中生態安全屏障找到了具體抓手,綠色底蘊愈發濃厚。
安定區堅持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堅持“點線面結合、造封改并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打破鄉鎮、村社界線,整山系、整流域、規模化推進:
——借助東西部協作,開展幫扶援建造林,把生態造林與產業結構調整、小流域綜合治理、封山育林管護相結合,完成造林綠化7.86萬畝,打造福州林、青島林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
——爭取項目生態工程造林,采取“喬灌草結合、多樹種混交”的方式,整流域、整山系完成生態造林115萬畝,打造九華溝等萬畝以上的整流域生態造林示范工程;
——全面動員社會力量造林,每年義務植樹150萬株以上,形成了全民發動、全員參與、人人有責、齊抓共管的造林綠化格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截至目前,安定區累計實施“三北”“天保”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區)”等榮譽稱號。
遠眺,群山連綿,萬木爭榮;近觀,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在林長制的驅動下,安定區秉持保護和發展并重理念,堅持生態治理與監督管護并舉、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互促、生態恢復與經濟效益共贏,成效愈發凸顯——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通過實施荒山造林、封禁保護和生態修復等措施,建成一大批小流域治理精品示范工程,全區10平方公里以上的204條小流域有159條得到階段性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20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采取針闊混交、喬灌草搭配的多樹種混交模式,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9.2%提升到18%。同時,形成了森林小氣候,降雨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377毫米增加到407毫米。
林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林草面積、森林蓄積量“雙增長”,分別由20世紀90年代的180萬畝、36萬立方米增加到233.7萬畝、44.54萬立方米,全區種苗質量抽檢合格率95%以上,良種使用率67%以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以內。
“安定區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準確把握當前林長制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高質量創建省級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奮力繪就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安定畫卷。”安定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董俊盛說。
責任編輯:陳德政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