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螞蟻也要跟著阿里的步伐,全面退出印度市場了嗎?
據IT之家援引路透社報道,螞蟻集團旗下一家子公司將以 6.28 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 10.3% 的股份出售給Paytm的創始人Vijay Shekhar Sharma。
(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螞蟻是通過旗下子公司Antfin以可轉換優先股的形式向Sharma旗下全資子公司轉讓股份,整個交易不涉及現金支付,也不需要Sharma提供任何抵押、擔保或其他價值保證。
消息公布后,Paytm 股價一度上漲 11.4%,Sharma也在聲明中表示,感謝Antfin(阿里旗下子公司)在過去幾年來的支持和合作,畢竟螞蟻此次的轉讓是如此的“予人方便”。
但這邊印度資本市場聞歌起舞,國內資本市場卻似乎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近期印度頻繁針對中資企業進行處罰的背景下,螞蟻到底是不是做好了“收拾包袱”回家的準備?
“印度支付寶”成最慘IPO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螞蟻減持Paytm之前,今年2月,阿里已經清倉了其所持有的Paytm的全部股份,套現近3億美元。
3億美元對阿里來說只是小打小鬧,但阿里前腳清倉,螞蟻后腳就減持,阿里系的一整套操作如此行云流水,這就更讓人好奇,這個Paytm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Paytm是印度最大的數字支付和金融服務公司,是繼微信、支付寶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電子錢包,背靠的是14億印度人民,有著滿滿的想象空間。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今年早些時候也表示,印度在數字支付方面排名第一。據MyGovIndia的數據,印度在2022年占全球實時支付的46%,印度的數字支付交易超過了其他四個主要國家的總和。
而且,除了想象力打滿之外,Paytm的厲害之處還在于其背后站了非常多的“金主爸爸”,阿里系只是其中之一,還包括巴菲特的伯克希爾 · 哈撒韋公司、孫正義軟銀、全球最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等。
但是,自從Paytm在2021年11月上市之后,其股價便開始一路下滑,2022年下跌了接近75%,一直到今年其股價才開始回暖,但跟巔峰時期相比,股價仍下跌超過一半。
背靠印度這一超級人口紅利大國,還有阿里對Paytm從技術到運營的全面賦能,一度估值千億的Paytm,為何卻得不到印度資本市場的認可?
一方面,雖然印度數字支付市場的規模不斷增長,但除了Paytm外,印度還有其他的數字支付平臺,如PhonePe、Google Pay、Amazon Pay等,Paytm在印度的市場地位并非如支付寶在中國一樣,穩占市場頭部。
印度國家支付公司(NPCI)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為止,Paytm的支付交易規模居印度第三,市占率約為14%,僅次于銷售巨頭沃爾瑪的PhonePe(47%)和科技巨頭谷歌的Google Pay(34%)。顯然,Paytm處在了非常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如果短期內無法突圍,自然會降低投資方的信心。
另一方面,則是Paytm似乎還未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跟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一樣,Paytm也復制了“先免費,后收費”的發展模式,通過大幅度的優惠活動來獲取客戶。
但在一輪燒錢過后,Paytm還未能成為電子支付的頭部企業,公司的壓力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印度當前尚未形成非常豐富的移動支付場景,盡管Paytm為此曾一度開拓過電商、外賣業務,但總歸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僅有支付工具,沒有交易場景,再高折扣的優惠也是白搭。
阿里支付難以跑遍全球
事實上,Paytm的崛起契機是政策原因。Paytm成立于2010年,但其早期的發展一直非常緩慢,一直到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為了打擊腐敗和假鈔,下令廢除市面上流通的舊版500和1000面值的盧比紙幣,才讓印度人民一夜之間將現金都轉移到電子賬戶上。
回到當下,當“禁鈔令”的影響逐漸遠去,而市場上的競爭者又不止一位,即便Paytm背后有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加持,但其在印度本土市場仍是舉步維艱。
麥格理資本證券分析師Suresh Ganapathy甚至公開指出,Paytm的商業模式缺乏重點,其作為一個第三方平臺是無法賺大錢的,除非Paytm愿意開放借貸業務。目前來看,Paytm對多個副業進行探索后,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金融業務之上,市場也在靜待其下一步的發展。
因此,此次螞蟻減持并退出第一股東位置,外界也有兩種聲音。其中一種聲音認為,螞蟻的退出能更好幫助Paytm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減少被外界所干預。
對螞蟻而言,其隨時可能再次發起上市沖擊,公司也將面臨國內相關部門更嚴格的審查和規范,減持Paytm可能也是為了規避風險。
但另一種聲音則表示,這其實也反映出阿里系在印度支付市場上遇到了更多的挑戰和障礙。Paytm是阿里諸多投資項目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它采取了“投資+合作”的方式來復制阿里以往的成功經驗,而不是選擇直接建立控股子公司,因此Paytm也可以看成是螞蟻撬動國際支付市場的一個新嘗試。
但如今隨著阿里與螞蟻的相繼退出,再加上Paytm并無亮點的業績和持續低迷的股價,“阿里支付”似乎并未能在異國順利復制。
除了國情不同,市場水土不服等原因之外,近來中國企業與印度監管之間的關系越趨緊張,也可能是影響Paytm在印度發展的原因,并促使阿里系加速退出印度市場。
印度市場為何不香了?
繼小米被凍結48億元資金后,比亞迪也在近期收到了印度政府的罰單,以“稅費繳納不足”為由要求比亞迪補繳7.3億盧比的稅費,約6360萬人民幣。
這些年,除了小米、比亞迪之外,oppo、vivo以及其他多家中資企業都曾遭到過警告和處罰,在一輪輪的處罰以及法規調整中,我們其實也不難揣測印度政府的意圖:希望外資企業進入印度市場,卻不希望外資企業只把印度當成加工工廠。
以特斯拉為例,其實印度媒體已多次曝光特斯拉將到印度建廠,但雙方一直沒有落實。一開始特斯拉的想法是進入印度市場進行銷售,而印度政府則堅持特斯拉必須到印度建廠,并同步引入供應鏈公司,印度市場只能銷售印度制造的特斯拉。
考慮到印度相對薄弱的汽車工業基礎,印度政府的態度其實也側面反映其供應鏈市場的不完善,所以印度政府才會希望引進帶著供應鏈入駐的整車廠,以此來提振印度當地的汽車產業鏈能力。
同樣,據紅星新聞報道,在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的會議上,印度政府也表示希望中國手機廠商指定印度合作制造商,以此來提升本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水平。
當然,站在印度政府的角度,既然企業覬覦印度市場的消費潛力,那自然要為取得市場入場券而買單,而帶著技術和產業鏈加入,顯然是印度政府最想要的方式。
但問題是,印度市場是否還真具備吸引力?一方面,印度市場的發展潛力雖然尚在,但不少領域已經非常“卷”,來自全球的競爭者都扎堆在印度。
就以阿里在印度的布局為例,實際上其不僅退守電子支付領域,其在2021-2022年也相繼出售了在線雜貨商BigBasket和印度外賣平臺Zomato 的部分股權,默默調整了其在印度電商、外賣領域的發展。
而在汽車領域,即便比亞迪、特斯拉都考慮要到印度建廠,但印度市場的充電配套設施其實尚未完善,這意味著新能源車進入后,還要再次上演汽油車大戰新能源車的戲碼,日系車、中國車、歐美車將要再打一仗,重新瓜分印度市場。
另一方面,印度市場正在上升的不確定性風險也成為了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上述中資企業“被罰款”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外資企業都曾在印度市場吃過虧。
整體來看,此次阿里系減持Paytm,相信與印度市場的內卷和不確定性有著一定關系,但螞蟻仍未全面退出Paytm,這也意味著開拓印度市場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特別是印度也許會在不遠的將來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在當前歐美和中國市場均陷入“消費寒冬”的時刻,無論是在人口紅利還是消費潛力方面,印度市場的誘人前景都顯得更加炙熱。
但只有真正理解和適應印度市場文化和商業環境的企業,才有可能在這個市場上取得成功,企業想要在印度市場分一杯羹,也要看自己做好了準備沒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