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12日,中國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刷新2017年的101秒世界紀錄。
香港《南華早報》13日稱,中國“人造太陽”打破紀錄,是探索高效熱核聚變反應堆的最新里程碑。這標志朝著建造高效、低成本的熱核聚變反應堆又邁出關鍵一步,為提高核聚變反應堆的技術和經濟可行性奠定堅實基礎。針對本次403秒重大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云濤說,這次突破的主要意義在于“高約束模式”,高約束模式下粒子的溫度、密度都大幅度提升,“這為提升未來聚變電站的發電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堅實物理基礎。”
香港《星島日報》13日稱,EAST裝置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運行和中國自主建設運行聚變堆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1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透露,該所核聚變大科學團隊利用EAST發現并證明了一種新的高能量約束模式,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和未來聚變堆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探索開發聚變能源的ITER,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參與建造,被譽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陽”,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中國承擔了其中約9%的任務。去年11月,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批量制造條件。
據悉,這次突破歷經12萬多次實驗,離不開等離子體控制、加熱、壁處理、先進診斷等技術提升和內真空室改善。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陽”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未來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堆。(任 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