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夢雪】空氣能生產出面包?2021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一支科研團隊在實驗室里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突破了人工合成淀粉這一科技難題,合成生物技術再次受到各界關注。神戶大學副校長近藤昭彥當時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將對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發展帶來變革性影響。
前不久,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延和在公開場合透露,“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反應過程已經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基礎研究繼續深入的同時,人工合成淀粉的噸級中試裝置正在調試運行,產業化過程中必需的中間性實驗即將展開。”
(相關資料圖)
“預計今年有望做出第一批產品,并利用其優勢特性,用于材料和半導體領域。”馬延和介紹。
據悉,所謂合成生物,就是通過技術把生命體的基因信息進行讀取、記錄,分析每一個基因信息的作用,并根據人類的需要改寫、創造、改變基因的序列,使其為“細胞工廠”服務。
從分子生物學到合成生物學,科技進步讓酶的定向改造日益成熟,并廣泛應用于食品制造、藥品研發、農業生產等多個領域。根據BCC research《合成生物學全球市場分析報告》,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預計將從2021年的95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332億美元,在 2021-2026年的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 (CAGR) 為28.4%。
從資本入場情況來看,合成生物也成為了過去兩年最火熱的賽道之一。據星礦數據統計,僅2021年至2022年中,就有近3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融資,國內的頭部投資機構幾乎全線入場:高瓴投資了藍晶微生物、引航生物等;紅杉投資了衍微科技、微構工場等;經緯投資了恩和生物、微元合成等公司。
面對龐大的市場空間,進行有價值的商業轉化成為行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近日,在財聯社聯合鯨平臺舉辦的合成生物產業趨勢與應用前景會議上,長城證券化工新材料首席分析師肖亞平認為,合成生物企業商業化轉化要經過多個歷程,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品初創等技術范疇;第二個層次是從產品生產到大規模商用,涉及商業化選品能力、成本控制、產品質量、市場推廣等因素,需要企業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商業策劃能力。
新技術的突破為社會生產力提升和變革提供了動力。一線技術專家、華熙生物合成生物研發中心主任陶文文表示,生物科技是引領未來的五大科技之一。“合成生物技術可以讓人們對于獲得更多的物質的成本極大的降低,效率極大的提高。”
當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命題,合成生物技術為“破題”提供了新思路。據陶文文介紹,合成生物學顛覆了傳統認知,打破物種界限,已經成為生物活性原料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推動產業發展實現“質的突破”,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傳統上,我們獲得一個物質可以通過植物提取和動物提取,植物提取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在提取的過程中需要耗能,需要大量的有機溶劑去做提取,其實是一個非常不環保、非常浪費資源的一個方式。此外,化學合成物質不但是碳增的過程,同時也要消耗不可持續的資源。而合成生物學是利用細胞工廠去生產相應的物質替代植物、動物提取和化學合成,它所帶來的是更低的能耗。”
正如陶文文所提到的,作為生物科學革命的技術,合成生物學將在環境保護、醫療健康、農業、畜牧業、食品制造、信息等領域繼續落地生根,帶來產業升級的同時,賦予產業無限的想象空間。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