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見習記者 袁潔)“2022年,全市財政中的科技支出達21.05億元、居全省第3位,占財政支出比重達5.85%。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92家。這些年來,這些數字都有明顯提升態勢,這體現了我們這座老工業城市發力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6月2日,在蚌埠創新館內,安徽蚌埠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主任馮鎮華說。
蚌埠,依淮河而起,因鐵路而興,是重要的老工業基地。2021年開始,蚌埠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生物化工四大產業集群作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如今,這些產業最新成果都展現在了今年1月正式開放的面積約7800平米的蚌埠創新館內。這一立足蚌埠、服務皖北的特大型、現代化、智慧型創新館,既是集中展示蚌埠科技創新成果的“大型秀場”,也是未來源源不斷做出更多科研突破的“創新工廠”。
記者了解到,1-4層建筑布展策展主題定義為“珠城之芯·閃耀世界”,并延伸出“創之源·生萬物”“創之光·耀珠城”“創之果·興百業”“創無界·致未來”四個分主題。大廳及1-3層為展館,對蚌埠近年來實施的創新政策、搭建的創新平臺、取得的創新成果等內容進行展示;4層為成果交易服務中心,主要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對接、洽談、交易等服務。
“我們將依托蚌埠創新館,集聚成果、資金、人才、服務、中介、政策等創新要素,對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資機構等創新主體,推動‘政產學研長用金’深度融合。同時,這里也是市民及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集散地。”馮鎮華邊講解邊介紹道。“蚌埠成立工作專班,加大力度推動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生物化工四大產業集群發展,讓整個城市的產業形態更加前沿化、朝陽型。”他還向記者梳理了工作中體會到的蚌埠市創新發展的幾個明顯特點。一方面是科創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經信局、科技等部門推出一系列舉措、獎補,并為企業向上爭取平臺政策和項目資金。另一方面是用好科研院所的科教資源的源頭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老百姓服務。
近年來,蚌埠市還出臺《關于推動四大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項目建設、園區配套、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成果轉化、要素保障等方面進行支持。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生物化工等產業集群規模達到2800億元。(視頻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剪輯制作 部分圖片素材為 陳昂攝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