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第5號臺風影響,預計3小時后5~6級東南風將影響南通海域,部分機組需調整風機偏航角度,確保屆時以最大功率輸出。”7月28日,根據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提供的海上風電功率預測信息,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南通運維站站長彭泳江下達指令。遠在60千米之外的啟東華爾銳風電場,12臺風機緩緩轉向,調整偏航角度,蓄力待發。
(資料圖片)
6月27日,國網江蘇電力應用多元信息融合智能動態預測技術完成江蘇海上風電全域功率預測驗證工作,在國內首次實現千萬千瓦級大規模風電群功率集中預測,也幫助發電企業更加精準地掌握發電時機,為更可靠、更高效地開發和消納清潔能源提供了保障。
著眼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目標,國網江蘇電力確立了大規模新能源消納、主網安全穩定運行、配網智慧發展、負荷精準調控等科技創新攻關方向,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方案構想轉化為生動實踐。
江蘇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江蘇電網總裝機容量的31%。如何保障高比例新能源的廣泛接入?新能源消納核心技術研究是國網江蘇電力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
多元信息融合智能動態預測技術將預測對象從“站”轉為“風”,減少了地理偏差等影響,能準確捕捉不斷變化的臺風路徑,實現“精確到風”的在線聯動預測。彭泳江介紹,根據國網江蘇電力提供的海上風電功率預測信息,他們可提前調整風機迎風角度、開停機等運行方式,預計每年多發電600萬千瓦時。
“功率預測信息能為我們快速調整火電機組運行方式提供依據,從源頭提高了電網安全消納新能源的能力。”國網江蘇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處長崔雪松說。隨著這項新能源功率預測技術的應用,江蘇省海上風電可利用風資源發電能力有望提高3%。
長距離輸電一直是制約海上風電發展的瓶頸。先進的柔性直流技術攻克了這一難題,使風電大規模開發走向深遠海成為現實。2021年12月,國網江蘇電力將這一先進技術付諸實踐。該公司承擔調試和并網任務的如東海上風電±40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投產,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截至今年7月底,該工程已安全穩定運行19個月,將如東H6、H8、H10三個風電場265臺風機所發出的電能源源不斷地輸入華東電網,實現年上網電量約26億千瓦時,相當于約105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量。
“捕風追光”帶來的大量新能源的接入,加之每年增長的電力負荷,考驗著江蘇電網的電力資源安全高效靈活配置能力。
5月31日,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虞城換流站結束了連續40天的功率互濟運行模式。其間,該站運行平穩,最高互濟功率達100萬千瓦。虞城換流站首次采用的特高壓混合級聯輸電新技術的有效性得到了實踐印證。
“經過電力調度,我們將存在裕度的供電分區功率調配至其他分區,為在大規模電網內快速實現大范圍潮流轉移和優化調節提供了解決方案。”國網江蘇電力調控中心負責人介紹。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國內首個“交改直”工程——揚州—鎮江直流輸電工程,在保留原有長江大跨越輸電鐵塔主體結構的前提下,將同塔雙回交流線路改造為直流線路,使原有通道輸電能力從60萬千瓦提升至120萬千瓦,大幅提升電網設施利用效率,滿足清潔能源資源在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優化配置的需求。
國網江蘇電力加快科技創新應用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負荷分級分類精準預測、評估和調控技術攻克極端供需形勢下電網安全經濟運行關鍵難題,做大可調節負荷資源池;車樁網協調智慧場站創新車樁網協同互動商業應用場景,使最大可調資源潛力達400千瓦;新型智能軌道電動機車在中天鋼鐵集團投入使用,將該企業能源費用降低80%……
年初以來,國網江蘇電力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牽頭在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項。其中,“光學麥克風”項目填補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基礎科研與重大科學儀器”專項領域的空白。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