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有牡丹真國色出自于劉禹錫的《賞牡丹》。
2、全詩為: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4、意思是庭院中的芍藥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5、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6、《賞牡丹》賞析。
7、《賞牡丹》這首詩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
8、詩一開始并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態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園中,從側面與“庭前芍藥”“池上芙蕖”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
9、芍藥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于情韻之美。
10、出處: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拼音:wéi yǒu mǔ dān zhēn guó sè釋義: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11、原文: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1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13、擴展資料:妖:艷麗、嫵媚。
14、格:骨格。
15、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
16、在這里,無格指格調不高。
17、芙蕖:即蓮花。
18、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艷麗高貴。
19、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20、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
21、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22、詩人推許牡丹,手法極為巧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藥的無格、芙蓉的少情與牡丹的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
23、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
24、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
25、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6、全詩為: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27、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28、譯文為: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29、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30、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31、出自唐代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32、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33、譯文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34、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35、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
36、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
37、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藥和芙蕖。
38、芍藥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于情韻之美。
39、“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40、”“國色”,舊指一國中最美的女子。
41、這里用來比喻牡丹,便將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現了出來。
42、“真”字雖是副詞,卻加強了語氣;“唯有”是一種不二的選擇,增強了評賞的分量,照應了上面兩句,包含著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選擇,是經過了認真比較,確認了“非此莫屬”的地位的意思。
43、在這樣的美好評價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作結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賞花傾城而動的習俗,又從側面襯托了牡丹花的誘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傾慕的“國色”,才使得“花開時節”京城轟動,人們奔走相告,爭先賞玩。
44、 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
45、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
46、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