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動自行車咋就屢屢成安全隱患
鄭理
(相關資料圖)
4月7日凌晨,北京市豐臺區一居民家中發生火災,事故不僅造成該居民家中一名老人身亡,還導致樓上試圖逃生的鄰居一死一傷。經初步調查,火災事故系老人家屬將電動自行車電池拿回家充電,繼而發生爆炸起火所致。
現場調查還顯示,離事發樓棟不過10米遠,就有室外車棚,并設有集中充電樁,在車棚入口處貼有“電動自行車請勿室內充電”的消防宣傳海報。然而,種種預防、引導措施之下,涉事居民依然選擇了最危險的充電方式,并且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其后續還將面臨更嚴重的處罰甚至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
觸目驚心的案件也將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以其經濟、便捷等特點,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有數據顯示,我國電動自行車年銷量超過3000萬輛,社會保有量接近3億輛。如此現實語境下,電動自行車因充電引發的事故也一次次進入公眾視野,類似事故何以一再發生、屢禁難絕?
這當中有產品質量缺陷、車輛被違規改裝改造以及充電設施本身質量有問題等原因,也有人們不守規定停放、充電不規范的因素。無論是從公共安全的角度還是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預防和減少電動自行車事故都緊迫而重要。
從全國范圍而言,近年來,對電動自行車的全鏈條監管一直在加強,每每有相關爆炸事故發生,相關部門和社區也會開展檢查,向公眾發布各種提醒提示。但時間久了,居民的警惕性似乎就會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將隱患完全拋諸腦后。于是,新的事故再次發生……
立足預防,尤其是超前性預防,對癥下藥、分而治之,是打主動仗的應有姿勢。
對充電樁和電動自行車存在質量缺陷的,有關部門應強化出廠質量監督,杜絕有安全隱患的設備設施進入市場流通;對未設充電樁、充電樁分布不合理等問題,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把工作做細做精,努力提升公共服務質效。至于那些不聽勸阻、執意選擇將電動自行車推回家中充電的情況,也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物業等的治理作用,進行“一對一”的教育和整治,“先禮后兵”。
治理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從源頭上防范風險事故,辦法應該比困難多。比如,通過社區講堂等形式宣傳、提醒居民警惕充電風險;對受到警示后依然故我的違規充電者,社區不妨聯合公安、應急管理等執法部門對其給予必要處罰;督促相關物業管理單位加強管理,增加巡查頻次,制止不當充電;發揮業主委員會功能,開展聯防聯治;完善在電梯、樓道安裝攝像頭監測電動車上樓等技防措施,等等。
做好小區安全事故的預防工作,是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區管理對于預防隱患、消除風險的防線作用,加強群防群治,一些地方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可以推廣運用到防范電動自行車的火災事故中。
防止電動自行車成為安全隱患,成為對居民生活、生命的重大威脅,每一個使用者都責無旁貸,相關的管理主體和職能部門也須打起百倍、千倍的精神。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