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下稱“福建消保委”)發布《2022年全年度投訴情況分析》稱,根據各級消保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2年全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99900件,解決90130件,解決率90.22%。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34.41萬元。
投訴熱點一:涉疫消費糾紛頻現
上述分析表示,2022年涉疫類消費投訴呈現兩大特點,首先是前三季度涉疫類投訴主要集中在消費合同履行障礙或履行不能方面,消協受理的消費糾紛問題主要集中于酒店、票務、餐飲、婚慶等退訂;美容美發、健身、教育培訓等預付式消費無法正常使用。
此外,隨著疫情管控政策后期調整,退燒藥、抗原試劑、體溫計、醫用酒精、血氧儀等防疫物資需求激增,市場儲備不足,后續供應跟不上,致使防疫用品緊缺。一些不良商家趁暫時的市場短缺“借機生財”,哄抬物價、捆綁銷售、虛假宣傳、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行為,引發關鍵防疫物資領域的消費糾紛。
比如,2022年12月6日,消費者陶先生在網上購買了5盒連花清瘟膠囊,金額250元。后覺得價格過高,認為經營者存在價格違法行為,要求退款遭拒。經莆田市消委會工作人員調解,商家于12月13日將貨款退還消費者。
投訴熱點二:“種草”模式背后的隱憂需警惕
上述分析指出,隨著互聯網發展,催生了“電商+社交媒體”的新興商業模式,一些短視頻平臺、社交筆記分享成為誘導消費者交易的新渠道。消費者在瀏覽此類信息時,防備心理較低,往往容易“種草”對方分享的商品,從而被引流到微信或快閃廣告鏈接中進行交易。后期如遇到消費糾紛,卻因無法掌握商家準確信息或原購買鏈接,導致維權難度加大。
比如,2022年9月,消費者廖女士在某社交分享平臺上看到某博主宣傳的一款治療腹直肌分離的修復儀,便按照評論區博主推薦添加商家客服微信。收到貨后發現商品漏電嚴重,聯系客服,卻被拉黑。由于不知道商家具體信息,無法登記受理,消委會工作人員只能建議廖女士通過其他渠道維權。
福建省消保委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消費時要冷靜、理性,對各網絡平臺中流行的“種草筆記”仔細甄別,避免被營銷廣告所誘導。消費者容易被種草,主要來自于對網紅效應的跟風,以及對原創真實性的信任。
福建消保委建議相關互聯網平臺應負起主要責任,加強內容審核。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以營利為目的虛構“種草筆記”的行為涉嫌虛假宣傳。
投訴熱點三:醫美消費存風險,選擇需審慎
隨著醫療美容服務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因醫療美容行業的不規范行為致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
分析指出,身處“顏值時代”,大眾對醫療美容的需求與日俱增,醫療美容廣告鋪天蓋地隨處可見,一些無良商家投機取巧,通過向消費者虛假宣傳、夸大宣傳、販賣焦慮制造需求,營銷亂象廣受詬病。由于醫療美容行業的特殊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很可能會侵害到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權、生命權等合法權益。
比如,2022年9月11日,消費者周先生向邵武市監局舉報,邵武市某醫院在微信公眾號發布醫療廣告,懷疑涉嫌違法。經查明,該醫院于2022年6月初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醫療廣告內容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其行為違反了《廣告法》和《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屬于未經審查擅自發布醫療廣告的違法行為,邵武市監局作出行政處罰,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并處罰款3萬元。
福建省消保委提醒廣大消費者醫療美容屬于醫療范疇,風險問題不容忽視,醫療美容項目本質上是醫療服務,需要通過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等方式,對人的容貌和身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因此,消費者在醫療美容消費過程中,如果遇到權益受損問題,應該及時保存好相關證據,避免因證據不足難以索賠,必要的時候可以申請醫療鑒定。
關鍵詞: 涉疫消費糾紛頻現 福建消保委 發布2022年全年度投訴情況 種草模式背后的隱憂需警惕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