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幸在深圳檢查出惡性腫瘤,在過去,很多人會選擇去廣州,甚至北京、上海。得了癌癥去哪看,一直是深圳人就醫的痛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深圳引進了腫瘤診治“國家隊”。2017年3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正式揭牌運營。六年過去,他們帶來了哪些變化,深圳人看大病還需要往外跑嗎?本期南都《高見》走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專訪院長王綠化。
患者在深圳治療信心提升,大病不出市逐步實現
【資料圖】
這是深圳第一家腫瘤醫院。
2017年以前,深圳沒有腫瘤專科醫院,八成腫瘤患者前往北上廣治療。為了解決這個痛點,2014年深圳市政府通過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邀請到腫瘤診治的“國家隊”——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經過前期準備,2017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揭牌成立,補上了深圳腫瘤治療短板。
2017年,作為全國放療領域的“帶頭人”、時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的王綠化接過了深圳醫院創院院長的重任,南下深圳創業。如今六年過去,王綠化認為,醫院的發展現狀和期待目標是一致的。
六年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在醫院黨委書記赫捷院士的領導下,與北京總院同質化發展。2022年5月,醫院成功創評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是國內最年輕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10月,獲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
回望過去六年的建設和發展過程,院長王綠化感慨萬千。“這六年是醫院全體職工奮斗的六年,醫院運營以來,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就診患者的認可。醫院籌建至今,可以說我們創造了新建醫院發展的奇跡。”王綠化說,醫院的建立和發展期間,深圳患者對在深圳就醫的信心提升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深圳的腫瘤患者外出看病的少了。
得益于赫捷院士“一院兩區”的頂層設計,北京總院不遺余力支持深圳醫院的建設發展,一直向深圳醫院派駐專家團隊幫扶,就算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北京總院對深圳醫院的支持都不曾停過,累計派駐專家231人次,不完全統計支持深圳醫院建設專家超3000人次。醫院目前有常駐的北京專家近50人,醫院中層干部60%是北京總院派駐人員,涵蓋胸外科、放療科、泌尿外科、婦科、乳腺外科、肝膽外科、骨科、放射科、檢驗科、病理科等臨床、醫技科室。北京專家坐鎮深圳,他們的服務質量和診療水平得到廣大患者朋友的認可,讓深圳及周邊地區患者免于奔波“北上廣”的煩惱。
王綠化介紹,醫院住院患者中深圳市醫保患者占比54%,非深圳市醫保患者占比46%,在深就醫的腫瘤患者逐年在增加,也吸引了大批外地的腫瘤患者來深治療,大病不出市的就醫理念也在逐步實現。
醫院目前開放床位932張,開放住院病區25個,臨床醫技科室31個,自2017年3月開業以來,門急診量達50余萬人次,出院患者12萬人次,手術臺數2.43萬臺,床位使用率超過83%。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科、頭頸外科等科室完成了十余項“深圳市首例”疑難高水平手術;放射治療科開展“深圳市首例”深吸氣屏氣、光學表面成像放療技術,23項醫療技術填補深圳市乃至廣東省醫療領域空白,綜合診療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深圳市委市政府對醫院的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醫院建立的初衷也是為了解決深圳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看病難。”王綠化說,越來越多的患者在深圳當地就可以得到治療。另一方面,深圳其他醫院的腫瘤診治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赫捷院士在建院初就提出,我們不僅要建一個高水平腫瘤專科醫院,還要提升深圳市整體的腫瘤防控能力。要建立整體的腫瘤防控體系,提升市民對深圳醫療服務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為深圳市腫瘤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牽頭單位,腫瘤醫院牽頭制定了深圳市腫瘤放射治療、腫瘤內科化療和腫瘤外科治療質控標準;在全市開展腫瘤規范化診治培訓和質控檢查,全方位引領深圳市腫瘤診療質量的提升。
篩查十余萬人,國家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持續推進
“狹義的醫療可能就是治病,廣義的醫療是健康。”王綠化表示,健康中國戰略不僅僅是建設醫院的問題,還要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整體對疾病的預防控制水平等,所以腫瘤醫院落地深圳后,提出不僅要建好醫院,還要把深圳市整體的腫瘤防控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防控能力就包括大家對腫瘤防治認知水平要提高,了解腫瘤預防的基本知識,通過早診早治和健康生活方式達到這個水平。
早在腫瘤醫院運營前,赫捷院士就牽頭把國家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帶到了深圳、廣州。2017年醫院落地深圳后,重啟了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專項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針對我國城市人群中高發的前五位癌癥(肺癌、乳腺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開展區域內危險因素調查和高危人群評估、癌癥篩查以及衛生經濟學評價。
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領導下,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與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協作推進,深圳市已逐步形成“社康中心-公衛機構-臨床篩查醫院”的癌癥防治網絡,覆蓋11家公衛機構,260家社康中心,14家臨床篩查醫院。組成的“社康中心-公衛機構-臨床篩查醫院”的癌癥綜合防治網絡,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引領和帶動了區域腫瘤防治水平的提升。
腫瘤醫院負責建立早診早治篩查點人員的培訓、技術的規范等工作。截至到目前,項目已完成7.6萬人次高危評估,3.2萬人次臨床檢查,各類陽性病例3000余例。王綠化介紹,“早期的病變治療以后,治愈率高。可以以完全健康的狀態回歸生活、回歸社會,生活受影響較小,這是我們健康教育早診早治篩查的重要作用。”
展望:醫院二期在建,質子中心明年投入使用
隨著腫瘤醫院一期改擴建的完成,目前醫院擁有6臺加速器,是深圳加速器數量最多的醫院。華南首家公立質子腫瘤腫瘤中心也正在建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醫院二期也在建設中,預計到2025年投入使用。
“二期建好之后,意味著醫院的服務能力增強,體量增加住院難情況就會有所緩解。”王綠化介紹,到時醫院各個方面服務能力會增強,也會擴大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設,質子中心的建設,各個學科也會以此為契機不斷發展完善。
“建院時,赫捷院士說要做就要認認真真的做,不惜一切代價,要把這個醫院建設好做好,要給政府交出我們的答卷,也要給市民交出我們的答卷。”王綠化表示,作為醫院的院長,承載著團隊的信任,市委市政府的信任,醫院開院至今,每一天都如履薄冰,要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這是醫院生存的生命線。
除了守護患者生命,在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方面,腫瘤醫院也做了很多工作。“醫院在2021年深圳市所有市屬醫院排行榜患者滿意度排到第一,近幾年深圳市患者滿意度排名都比較靠前,這也是體現醫院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王綠化介紹,醫院作為安寧療護的培訓基地,也在幫助兄弟醫院做好安寧療護培訓工作,和龍崗三院、簡竹護理院聯合做好腫瘤患者的安寧療護。
“醫院爭取最大的能力把患者治好,但有些病人的病情的發展也遵循自然規律,那么醫院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如何做好服務,減輕患者的痛苦,也是醫院人文關懷的一個方面。”王綠化介紹,下一步,醫院打算在深圳市做安寧療護培訓,甚至建一些合作醫院,把需要的技術的延伸,通過醫聯體、醫防融合的形式去做。
當腫瘤醫生有壓力嗎?
王綠化是偶然走上學醫這條道路。出生于安徽宿州地區的他,小時候就意識到家鄉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差。上個世紀70年代,蚌埠醫學院有個醫療隊來到王綠化的家鄉,當時蚌埠醫學院是上海交大幫助建設的,所以醫療隊都是上海的專家,技術好,服務好。這給王綠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報考醫學院就是一顆小種子發了芽,從此走上了從醫之路。大學時,分配到臨床放射治療科專業。“通過學習,逐漸對這個學科產生了熱愛,就一直做到現在,從事這個專業超過40年。”王綠化說。
做一名腫瘤醫生會面臨多方的壓力,其中一個壓力對就是對治療療效的不確定性,當然它也是一個動力,既然認為它是很難治的,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去努力認真做好臨床診治,同時去學習探索,研究新的治療方法,新的藥物臨床應用。看到治療效果在不斷提高,看到治愈患者來院復診,心里會很高興和欣慰。王綠化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家腫瘤防控意識的增強,發現早期病人的比例也在增加,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新藥的發展,治愈率在不斷提高。
“公眾還是要提高腫瘤防控的意識。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王綠化說,現在腫瘤的發病率上升和腫瘤的死亡率在全國死因中占比的升高,這不是因為腫瘤治療的效果不好,而是一個發展的自然規律。老齡化、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做好了,大家的壽命延長了,就帶來了腫瘤的發病率的升高。
“既然腫瘤發病率那么高,對腫瘤防控大家就需要關口前移,從一開始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王綠化建議,要從孩子抓起,知道什么是有利于健康的,什么是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戒煙、限酒、體重控制和運動等方面,到一定年齡還要定期做健康體檢,做好自己能做的個人防控工作。
在人人喊“卷”的時代,作為一名腫瘤醫生,王綠化也有他的思考,他理解人們暫時的“躺平”,見慣生死的他,也一直認為,生活中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要有耐心、信心,并且針對遇到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這樣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