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曾在紐約灣區攻讀博士學位的鐘超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繼續科研工作的同時,也成為一名創業者,與大學同學在光明科學城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創辦了一家生物科技企業。
(資料圖片)
如今,鐘超擔任深圳先進院合成所材料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得益于大灣區持續完善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一方面,他帶領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不時登上頂級刊物;另一方面,公司穩定發展,先后完成三輪融資,研發的貽貝蛋白和熱穩定性纖連蛋白等產品今年初已上市銷售。
南方日報:什么是“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這種模式如何實現從科研到企業的良性發展?
鐘超:顧名思義,“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就是樓上從事“從0到1”的研究、樓下企業孵化聚集的模式。以我們創辦的柏垠生物為例,2021年7月企業入駐綜合體,課題組的實驗室在7樓,主要從事“從0到1”的發現,公司辦公在5樓,專注“從1到N”的轉換,兩個團隊獨立運作,但科研團隊和創業團隊可以經常“碰撞”,從研發到產業的時間大大縮短。
公司成立以來取得快速發展,2022年8月從綜合體“畢業”,搬到了約20分鐘車程外的合成生物產業園,并設立了中試車間。今年1月,公司完成了超億元Pre-A輪融資。
雖然公司地址改變了,但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的宗旨并未改變。柏垠生物與深圳先進院聯合成立“材料合成生物學產業成果轉化中心”以來,一方面公司可以共享昂貴的大型儀器資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商業前景的專利可轉讓給公司進行商業化。
南方日報:從科學家、企業家的雙重身份來看,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有怎樣的認識?
鐘超:做科學研究和創業雖然都強調創新,但側重點不同,需要的人才技能也不同。企業更強調創新型技術能否落地,要更多考慮市場需求、成本、客戶等。
比如柏垠生物的快速發展,就得益于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綜合體的對面就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不少學生前來實習。科研團隊里的學生以往都在“象牙塔”見證和參與創新,綜合體讓他們離產業、資本更近,為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新探索。有的學生對創業躍躍欲試,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科學家+創業者”,成果轉化的堵點越來越少。
光明科學城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啟動區和核心承載區,今年,深圳先進院作為牽頭單位建設的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部分投入使用,它不僅服務科研,也會服務產業,讓研究事半功倍,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柏垠生物距離合成生物大設施只有不到30分鐘車程,有了大設施的資源,近年企業只布局了部分個性化設備。
大灣區擁有良好的創新土壤,對初創企業有多方位的保障,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