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30日,最高檢發布個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據了解,此次共公布8宗典型案例,涉及保護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其中包括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檢察院訴付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最高檢提到,這批典型案例還體現了加強刑事檢察與公益訴訟檢察協同履職,充分發揮聯動優勢,在依法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同時,追究公益損害責任,通過提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訴求,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獨特價值;注重溯源治理,推動解決行業、領域、系統內普遍性和根源性問題等特點。其中有4件是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監督案例。
自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明確授權檢察機關可以提起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以來,全國檢察機關2022年立案辦理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6000余件。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將繼續加大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突出保護重點人員、重點領域的個人信息,嚴格保護敏感類別信息及特定群體的個人信息。
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檢察院訴付某等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中,某快遞公司營業點主管以及倉庫管理員付某等8人,自2020年10月以來利用職務便利通過營業點主管賬戶查詢指定手機號碼對應的快遞單號,再通過手機拍照將快遞單號發至購買方,購買方通過“巴槍”(快遞業數據采集工具)獲取快遞單號在某快遞公司的所有信息,包括寄收方姓名、聯系方式、收寄貨地址、物品信息等,嚴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該案辦理過程中,對于快遞行業龍頭企業內部員工利用工作便利泄露信息,因快遞業數據采集工具“巴槍”管理不善導致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情形,寶安檢察機關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追究違法者民事責任,通過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督促企業依法規范寄遞用戶信息采集管理,全面維護了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據了解,物流行業掌握大量公民個人生活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后可精準畫出用戶購物習慣、消費水平、生活軌跡的圖譜,極易滋生詐騙、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本案中,檢察機關通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加大侵權成本、震懾違法犯罪,同時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著力實現“后端懲治”到“全流程風控”轉化,引導快遞行業龍頭企業良性運行,建立快遞企業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通用標準,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輻射效應。
寶安檢察院聯合人大代表到快遞站點開展“回頭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