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鹽田海邊,矗立著一座形如白色燈塔的網紅圖書館。
【資料圖】
它綴在蜿蜒綿長的沙頭角海濱棧道上,面朝寬廣的梅沙灣,隔海相望就是香港。無邊海景、徐徐風吟透過落地玻璃窗,全部收入了這座“智慧書房”。
綴在蜿蜒綿長的沙頭角海濱棧道上的燈塔圖書館。
“這里原來是一處垃圾中轉站,周邊很破舊。”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館長尹麗棠看著如今人來人往的燈塔圖書館,無比感慨。開放不到一年,圖書館帶動了海景公園等相關文旅配套設施的相繼完善,一改往日的蕭條,周邊甚至還規劃修建露營地。
“燈塔”“聽海”“邂逅”“棲息”“春天海”……鹽田區內這10間名字各有詩意的智慧書房,自2020年10月12日啟用后,就成了風靡深圳的“網紅閱讀打卡地”,累計接待讀者超32萬人次。
邂逅圖書館。
海子筆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現實,也讓公共閱讀空間成了獨特的文旅棲居地。
01
“垃圾中轉站”變身“海書房”
來到鹽田海景公園,撲面而來是愜意的海風。
“燈塔圖書館所在的位置,其實是原‘明斯克號’航空母艦的停泊地。”尹麗棠說,航母離開后,這里便荒廢了。如何讓鹽田再造一處新的文化地標成了一個難題。
2018年4月,鹽田區圖書館開始探索建立“智慧書房”,首間智慧書房以“聽海”命名。尹麗棠坦言,此前自己非常想建“靠在海邊的書房”,卻遲遲下不了決心。而聽海圖書館作為首個試點,為項目“打了樣”。
聽海圖書館。
那一年11月“深圳讀書月”,聽海圖書館試開放。短短幾個月,就接待讀者3萬多人次,比社區圖書館接待人次還多。尹麗棠意識到:“這個就是需求!”
于是,鹽田區發動社區和街道提供選址。尹麗棠帶領團隊,一個一個實地踩點,2個多月的時間,按照步行1.5公里的距離,從20個點位中最終篩選出10個選點。
燈塔圖書館的選址原本并不在列,但當尹麗棠站在離海極近的棧道上,望向一片海,“建一座燈塔”的想法脫口而出。這也是她一直的心愿。
從建筑外觀、項目施工,再到內部設計、軟裝選品,團隊深度參與其中。“我們第一次自己蓋樓,被迫學了很多工程知識,都快成‘老工程人’了。”鹽田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陳敏剛入職不久就參與了這一項目。她告訴記者,不光是書本形狀的吊燈和玻璃桌中的燈塔綠植,連地毯都是用館藏海事地圖特意定制的圖案。
尹麗棠挑選了著名天文學家弗雷德·惠普爾的一句話,作為燈塔圖書館入口處的鏤空標語設計。晴天時陽光一照,“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這句話就會投射在入口處回廊的地面上。
“我們希望由燈塔來指引人們去閱讀,通過閱讀,看到希望。”尹麗棠說。
燈塔圖書館內景。
02
學生為“燈塔圖書館”寫詩
2020年開放至今,燈塔圖書館依舊如新,這是最令尹麗棠感動和自豪的一點。
“我們的讀者不僅把這里當成圖書館,更是當成了自己家的書房。”很多住在這10間智慧書房附近的居民,都成了老讀者,甚至自愿加入了志愿服務中。
一位60多歲的退休阿姨每天都到聽海圖書館義務服務,提醒入館人員保持安靜,借還圖書要按照管理規定。
鹽田區外國語學校的語文老師肖濤也是一名老讀者,如今每周六晚都會固定為智慧書房開設線上主題網課,還會帶著學生在線下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去年12月,他帶著一幫初中的孩子們為燈塔圖書館寫詩。
孩子們在智慧書房讀書。
“星空折射進傳記,窗簾演奏起波浪。書頁飛快翻卷,都是海吟唱的聲音。”八年級(2)班李周瑾寫道。
“燈塔,燈塔,照耀海面的路;登塔,登塔,爬上勝利的路。蒙眬的日光曬著書籍,閃的不是文字,而是翻頁的指尖。”八年級(7)班陳思晴寫道。
“你我于海邊遇見,從此,你就是我書海中的指南針。”八年級(7)班黃鈺蕓寫道。
這些文字細膩的感觸,和在燈塔圖書館閱讀的記憶,是學生們珍貴成長印記。“我喜歡小而巧的東西,鹽田區的智慧書房很得我心。偌大的世界,也許一個小小的圖書館、一個書房就可以安慰我們焦躁的心。”肖濤說。
2022年,燈塔圖書館推出夜間閱讀活動品牌——“燈塔夜話”,與廣大市民點燈閱讀,暢聊書中的廣闊天地,指引人們通過閱讀鏈接無垠的世界和宇宙。尹麗棠還特別邀請了一群孩子來分享自己的閱讀成長史。
尹麗棠說,孩子們講述了和圖書館的故事,講述書籍怎么改變自己,自己又是怎么養成閱讀習慣甚至引領他人,燈塔的意義也就詮釋出來了。
“希望我們每一間智慧書房,都能帶領讀者,一邊讀海,一邊讀書。”尹麗棠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