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三年來,深圳從強化科技、共建共享、頂層設計等方面,深化打造普查成果應用落地,全面質檢匯交了臺風、暴雨、地震等6大災種基礎數據76萬條,在“一省一市”試點評估區劃成果基礎上,完成了深圳版綜合減災能力、綜合風險評估和區劃等工作,評估精度由30弧秒提升為3弧秒,積極運用InSAR、Lidar技術開展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堅持“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將普查成果應用到防災減災和城市規劃建設中,成功防御了19場臺風,109場暴雨,無人員傷亡、無重大災險情、保持城市平穩運行。
為加快普查成果的應用工作,充分挖掘普查成果蘊含的價值,3月28日,國普辦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第三次成果應用交流會。記者從深圳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深圳市作為8個典型地級市之一,在現場作了成果應用經驗交流。
會上,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楊金山作了題為《打造普查成果應用高地 護航“雙區”高質量發展——深圳市深化普查成果應用 構建“大應急、大減災”體系》的典型發言,分享了深圳市普查成果應用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據他介紹,深圳作為超大型城市,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面臨臺風、暴雨、森林火災等多種自然災害威脅。開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對提升深圳市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創新之城,深圳在開展風險普查工作中,充分挖掘潛藏的數字治理優勢。比如,深圳應急管理大數據庫全面接入普查承災體和災害風險屬性信息,匯聚22家成員單位,共計1486億條數據,日新增超2.3億條;結合普查數據分析,優化升級智慧三防、智慧森防等平臺,智慧化賦能搶險隊伍調度、物資裝備管理、易澇積水點監測等工作。
據悉,現場還同期展示了各單位風險普查工作亮點,設置了深圳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宣傳專欄,向全國推薦深圳市普查成果情況,獲得各參會代表的肯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