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武漢大學牌坊_武漢大學牌坊門是哪個門 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武漢大學牌坊(武漢大學牌坊的大門是哪個門)
(資料圖片)
備受網友關注的武大老牌坊碰撞事件已告一段落。6月8日,官方網站國家文物局發布了一篇關于武漢大學老牌坊被水泥罐車撞壞的文章。
文章稱,事件發生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三級文物部門通力合作,在武漢大學和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門的配合下,迅速展開文物損壞調查鑒定,及時查明事故原因,啟動文物修復工作。經核實,肇事司機為方便繞行,導致車輛油箱頂部與牌樓下緣相撞。司機因過失損壞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下一步,將依法依規處置事故責任人和相關單位,保護修復文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2001年,牌坊作為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的組成部分,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大老牌坊被破壞的事件被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武大到底有幾個校牌坊?位于武昌街路口的老牌坊當初建在校外有什么意義?其文物價值如何?如何保護校園文物?6月9日,武漢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館員吳曉就上述問題向本報(www.thepaper.cn)分享了個人觀點。
論文:武漢大學歷史上有多少座牌坊?
吳曉:四個座位。之一個是1931年在一個十字路口修建的木質牌坊,但不幸在次年被大風摧毀。第二個是1934年在十字路口重建的鋼筋混凝土牌樓。一直保存到現在,就是前幾天不幸被車輛損壞的牌樓。已經有86年的歷史了。第三個是新校門牌坊,1993年建在八一路上。2012年因市政工程施工被拆除。第四座牌坊于2013年重建,位于被拆除的第三座牌坊遺址以北約10米處,這是武漢大學目前的正門。
綜上所述,武漢大學歷史上曾有四座刻有“國立武漢大學”校名的牌坊。其中,之一部(1931年版)和第三部(1993年版)已不存在,而第二部(1934年版)和第四部(2013年版)則保留至今。
此外,有意思的是,2005年前后,武漢大學當時設立的獨立學院“武漢大學東湖校區”,也在其湯遜湖附近的新校區,修建了一座與93版武漢大學牌坊幾乎一模一樣的“國立武漢大學”牌坊。2011年,東湖校區正式與母校武漢大學脫鉤,獨立成為武漢東湖學院。牌坊上“國立武漢大學”校名的字體立即改為“武漢東湖學院”。
本報訊:關于位于武昌街路口的武大老牌坊的修建年代,有不同的媒體報道。老牌坊的真實“年齡”是多少?
吳曉:可惜的是,我沒有找到任何原始記錄,關于武昌街口的“國立武漢大學”的老牌坊是哪一年建造的。我很奇怪,為什么武大當時的校刊等刊物,對學校牌坊的修建、損壞、重建,沒有留下幾句話。
然而,親自參與牌樓設計的國立武漢大學建筑設備委員會工程部起草人沈仲卿先生,在1983年寫了一篇題為《街道口牌樓考》的短文,全文不到200字,明確指出牌樓建于1934年。作為這段歷史的直接見證人和當事人,他的回憶應該是可信的。
此外,生長在珞珈山上的國立武漢大學之一代公子、武大經濟系校友、《長江日報》資深記者皮公良先生2012年回憶說,在他的印象中,街道口最早的木質牌坊在1932年就被破壞了,沒多久學校就新建了一座水泥牌坊。“估計是1930年。”那時候作為武大的孩子,一般都是坐車進城,路過牌坊,所以每年都印象深刻。皮良的這段記憶與沈仲卿的說法基本一致,應該算是可信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1937年初,皮公良的父親皮宗石調任湖南大學校長,他家當時就搬離了羅家山。如果街道口的武大牌坊是1937年建的,那么皮公良沒有足夠的時間經常去看,也就不可能對它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1937年的說法顯然不可信。
據此,我個人認為,從合理的角度來說,一般情況下,一所大學不會等到其校門牌坊被毀滿5年后才重建。結合我自己對我校歷史的研究,1932年武大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建成后,由于當時民族危機深重,財政拮據,學校的建設經費一度被切斷。直到1933年底,武大才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正式開始新校舍的二期工程。因此,從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建造周期分析,街口牌樓的重建最有可能發生在1934年。
論文:武昌街路口的老牌坊建在武大外有什么意義?
吳曉:那時,武昌老城區外有許多荒山野嶺。今天,武昌的主要道路是武羅路-羅瑜路。當年只有一條很簡陋的石子路,但已經是武昌市區向東的主要通道。當年武漢大學在武昌郊外選址新校區時,前兩個選址方案(洪山和卓刀泉)都是靠近這條交通要道的,但最后都選址在珞珈山北麓,稍微偏離了這條交通要道。于是,為了加強珞珈山校區與武昌城區的交通聯系,武漢大學請湖北省 *** 建設廳修建了一條從街道口到珞珈山的專用道路,全長1.5公里,被時任校長王世杰命名為“大學路”(現稱“珞珈山路”)。
所以,在武昌東郊這條連接主干道的次干道已經連接好的前提下,在兩者的交匯處立牌坊,顯然首先是為了起到一個“路標”或指路標志的作用,即告知前來過街的路人,只要按照這條牌坊指示的方向,拐進大學路,再往前走一段距離,就可以到達“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園。這是它的主要作用和意義。
在這里,順便澄清一個問題,由于十字路口的“國立武漢大學”牌坊距離武漢大學校園還有一定距離,而且長期掛在校園外,后來逐漸被各種城市建筑所包圍,普通人往往會生出這樣一種猜測(我以前也是這么想的)——這個牌坊和今天的武漢大學校園之間的大片土地,包括勸業場和廣埠屯地區,曾經屬于武漢大學。然而,這只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解。
實際上,當時的“大學路”是市政道路,并不是武漢大學的校園道路,其兩側的大部分土地起初并沒有劃入武漢大學的校園。后來在珞珈山新校舍建設過程中,武大校區的西南邊界從今天的李四光雕像附近逐漸擴大到今天的八一路正門附近,再將“大學路”北段并入校區,但也僅此而已。至于“大學路”南段,自始至終都不是武大的“地盤”。正因為如此,這段路才逐漸被各界人士開發利用,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勸業場社區。
論文:武大老牌坊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是什么?
吳曉:從純粹的建筑角度來看,十字路口的老牌樓可能沒有太多光彩,其周圍的環境更加凌亂。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顯然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紀念意義和文物價值。
首先,這座誕生于86年前的牌坊,和武大校園內同時期建造的其他老建筑是一樣的。它見證了國立武漢大學在珞珈山一帶的開拓性工作,最終把一座荒涼荒涼的大山變成了一座雄偉、美麗、享譽世界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可謂波瀾壯闊的歷史。
此外,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大字也表明了當時武漢大學爭創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堅定決心和曲折道路。雖然時過境遷,但這六個字與如今武漢大學的學科格局并不相符。代表了堅定不移走綜合大學之路的發展理念和奮斗精神,本身就彌足珍貴,歷久彌新,可謂與牌坊正面“國立武漢大學”的名稱相得益彰。
本報:你對武大老牌坊的保護有什么訴求和建議?
吳曉:關于建筑文物的修復和保護,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作為一個外行,我不敢妄加評論。不過,作為一個普通的武漢大學校友和武漢市民,我不妨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長期以來,有武大師生提議將街口的老牌坊搬遷到武大校園內的某處,以便更方便地妥善保護。從純情感的角度來說,這種珍惜和愛護我校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愿望和想法,當然值得充分肯定和尊重。但是,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情理上,這樣的建議都是不可行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具體規定,國立武漢大學牌坊作為近代重要的歷史遺跡和代表性建筑,屬于不可移動文物。顧名思義,原則上這類文物必須“就地保護”。只有在因一些特殊原因(如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而“無法實施原地保護”的極端情況下。),是否可以“異地保護”。就“國立武漢大學”牌坊的現狀來看,顯然還遠沒有到必須搬遷的階段。
事實上,任何“文物建筑”的價值不僅在于建筑本身,還在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這種固有的周邊環境一旦被剝離,其作為歷史遺產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喪失殆盡。當然,武昌街口的“國立武漢大學”牌坊也是如此。無論我們把它搬到武大校園的什么地方,都將徹底改變其“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性質,使其完全失去所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更何況會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總之,從兼顧法與物的角度,我們應該讓這座86年的老牌坊繼續永遠駐留在武昌街道口。至于應該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妥善保護,整治其周邊環境,大家可以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