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增加值計算公式(關于工業增加值的兩種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是指報告期內工業企業以貨幣狀況表示的工業生產運動的最終結果,是扣除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材料、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后的余額。
計算工業增長的價值通常有兩種方法。首先是“生產方法”,即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產品和服務價值的角度出發,消除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的價值,從而獲得新的價值。公式為: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納增值稅。二是“分配法”,即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原始收入的初始分配角度計算工業生產運動最終結果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工業增長值=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和失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余。或者:工業增加值=勞動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凈產品稅+營業盈余。那么,如何用“生產法”和“分配法”來計算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呢?本文將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一些探討。
(相關資料圖)
一、按照“生產方法”:
這種方法是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最常用的方法。從上面的公式來看,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涉及三個要素:一是當期工業產值,二是工業中間投入,三是本期應納增值稅。
1、如何計算當前工業總產值:
(1)概念:當前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狀況表示的一定時期內工業企業或工業勞動力流動所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的總價值。
(2)計算原則:計算工業總產值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工業生產原則:報告期內企業生產的所有經檢驗合格的產品,無論是否在報告期內銷售,均應包括在內;否則,所有非本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得計入本企業工業總產值。
最終產品原則:即所有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要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半成品)出售,則對外出售的中間產品也應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
工廠法原理:即工業總產值是以工業企業為根本計算(核算)單位,即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計算的。這樣計算出來的工業總產值,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企業之間允許重復計算。
(3)計算方法:工業總產值包括當期生產的產成品價值、外部加工費收入和在制品半成品期末與期初的差額價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產的產成品價值:指企業本期生產的、報告期內不再加工、檢驗合格后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產成品(半成品)的總價值,包括企業生產的自制設備和供應給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成品等的價值。本期生產的產成品價值是用原物料生產的產品數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的產品實際平均單價計算出來的;在深圳職業網的核算中,自制設備、自制產成品按成本價轉移,產成品價值按成本價計算。成品的價值不包括訂貨方加工的成品(半成品)的價值。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可以進行這樣的處置:首先由各成品生產廠的統計員分別提交當期的產品產量和合格入庫數量(報告期內一般每月結算一次)(按各種規格上報),然后由銷售部門的統計員按品種規格提交銷售單價,再按品種規格將產品產量和銷售單價相乘,得出當期的成品價值。
②外部加工費收入:指報告期內企業加工的工業產品(包括用訂貨方提供的材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外部工業修理作業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外部加工費收入按深圳職業網不含增值稅(銷項稅)的價格計算。
③在制品自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值:是報告期內自制半成品期末減去期初的差值。
2.如何計算工業中間投資:
(1)概念:指報告期內企業通過工業生產運動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等實物產品以及對外支付的服務費。
(2)計算原則:計算工業中間投資有三個原則。
一、必須是從企業外部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舊物資和自制產品的價值;
B.必須是本期投入生產并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
c、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一致,即計入工業中間投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已經計入工業總產值。
根據具體內容,工業中間投資分為五項:直接材料、生產成本中間投資、管理成本中間投資、銷售成本中間投資和利息費用。具體計算過程:①生產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可以使用最終會計報告中的“生產成本明細表”進行計算,即運輸成本、低值易耗品攤銷、人工覆蓋成本、差旅費、保險費、水電費、辦公費、人工費、綠化費、排污費、機器材料消耗、修理費等屬于中間投入的項目加在一起。②使用“銷售費用清單”,可以計算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資,即把屬于中間投資的差旅費、辦公費、機器材料消耗、裝卸費、廣告費、業務接待費、修理費、交通費、代理費等項目加在一起。
③利用《管理費用明細表》可以計算出管理費用的中間投資,即將修理費、辦公費、差旅費、機器材料消耗、水電費、業務招待費、低值易耗品攤銷、教學經費、工會經費、租賃費、綠化費、土地申請費等屬于中間投資的項目加在一起。
④利息凈收入和支出可用“財務費用表”計算。
⑤直接材料可以應用“生產成本明細表”計算,即原材料、燃料、動力等屬于直接材料的項目加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回收的原材料應該從成本中扣除。
但是,在日常統計中,有些項目數據很難獲得。因此,根據我單位的具體情況,總結出以下兩種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將會計報表中容易得到的生產成本、管理成本、銷售成本部分,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費用,分離相加,得到工業中間投入總額。二是逆算法,即將生產總成本、管理成本、銷售成本進行分離,屬于增長價值的項目(包括工資、福利費、折舊、勞保費、失業保險金、稅金等。)相減,反算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費用,得到工業中間投入總額。涉及的財務報表包括“企業產品成本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生產費用”、“銷售費用”等明細。
3.本期應交增值稅如何計算:
本期應繳納的增值稅是指報告期內工業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計算公式為:本期應納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進項稅額的轉移額。這些數據取自會計數據“應交稅費清單”。
以上詳細說明了構成工業增加值的三要素的計算方法、計算依據和計算過程,再根據“生產法”的計算公式(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當期應納增值稅)即可得出一個工廠的工業增加值。
二、按“分配法”計算:
這個方法涉及七個要素——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和失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余。目前有些部門歸結為四大要素,即:固定資產折舊+工人報酬+凈產品稅+營業盈余,內容差不多。
1.工資:取自人力資源部的“人工工資”報表或會計的“損益表”,以及公司相應的員工人數。
2.福利費:取自會計利潤表。
3.折舊費用:深圳職業網絡取自會計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科目。
4.勞動和失業保險費:取自會計“管理費用”明細清單;5.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取自會計“利潤表”中的產品銷售收入科目。
6.本期應交增值稅:取自會計科目“應交稅費”。(計算公式同上)
7.營業盈余:指工業企業發明創造的增長價值扣除工人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后的余額。相當于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但從利潤中支出的工資福利和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公益金要扣除。計算公式為:營業盈余=營業利潤+生產補貼-利潤支出的工資福利-稅后利潤提取的公益金。
直接將這七個要素相加,就可以得到工業增長值。
如何用“生產法”和“分配法”計算企業的工業增加值上面已經詳細說明了,但是用這兩種方法計算企業工業增加值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