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
多發于6~24個月嬰幼兒,偶可見于成年人。發病高峰在秋冬季。
主要是由于輪狀病毒感染所致。感染輪狀病毒后,引起胃腸道分泌、動力及通透性改變,繼之發生吸收不良,導致腹瀉。
起病急,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伴發燒、咳嗽、流涕等癥狀。
輪狀病毒性腸炎以支持治療及對癥治療為主。
預后與病情輕重、是否及時治療等多方面因素相關。早期、規范治療,疾病可痊愈。如病情重,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嚴重脫水,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知道得了輪狀病毒性腸炎?
突然出現腹瀉,每天幾次到幾十次,排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便,量多,無腥臭味。
伴發熱、咳嗽、咽痛等類似感冒的癥狀。
還可伴腹痛、腹脹、腹鳴,以及惡心、嘔吐,腹瀉次數過多者可有全身酸痛、乏力、頭暈等癥狀。
怎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
目前尚無抗輪狀病毒特效藥,且該病為自限性疾病,治療以支持治療和對癥治療為主。
支持治療
本病患者多為小兒,頻繁腹瀉和進食過少會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需經醫生指導正確進食。
對癥治療
補液:患者腹瀉會丟失大量水分,需輸液或口服補液。
糾正電解質紊亂:病情嚴重者需醫生根據電解質檢測結果及時補充鉀、鈣、鎂等。
腸道微生態療法:有助于恢復腸道正常菌群,控制腹瀉,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雙歧桿菌常用。
關鍵詞: 什么是輪狀病毒性腸炎 怎么治療 急性消化道傳染病 怎么知道得了輪狀病毒性腸炎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