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3日,深圳市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深圳市氣候公報(2022年)》,對2022年全市(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氣象監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并對2023年全市氣候趨勢進行展望。其中,首次面向公眾發布的《深圳市生態氣候舒適度評估報告》顯示,從深圳全市整體上看,評價指標優良率達76%。
2月3日,深圳市氣象局舉行《深圳市氣候公報(2022年)》新聞發布會,首次面向公眾發布《深圳市生態氣候舒適度評估報告》。
據介紹,2022年在“拉尼娜”影響下,深圳氣候呈現“冬春氣溫起伏大、夏季高溫天氣多,暴雨較集中、強降水破紀錄,臺風影響頻繁、臺風季結束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接近常年,但冬春氣溫起伏大,夏季共記錄到11個35℃以上高溫日,刷新歷史最多紀錄;年降水量與常年持平,但暴雨集中,前汛期強降水集中期(5月10日-6月20日)共記錄到14天局地暴雨及以上降水,為2009年以來最多,72小時雨量(611.1毫米)刷新歷史紀錄;年內共有6個臺風影響,較常年(3.6個)偏多2.4個,2014年之后首次無臺風造成嚴重影響。
會上,深圳市氣象局發布了年度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低溫陰雨過程雨量破紀錄”“最涼‘五一’”“高溫日數破紀錄”“‘5.12’特大暴雨72小時雨量破紀錄”“高考同期最強暴雨”“11月陰濕寡照創紀錄”等事件入選。深圳市氣象局預測,2023年年內天氣氣候復雜性和極端性明顯,呈現“強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階段性異常集中,強對流天氣多發,臺風風雨影響重,階段性高溫天氣多”等特點,臺風風雨影響偏重,不排除有強臺風嚴重影響。
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生態居住環境備受關注。為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深圳市氣象局參考《中國氣候宜居城鎮》、《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選取與氣候、大氣環境和生態相關的26個重要指標,利用2011-2021年11年的氣候和生態資料以及2014-2021年的大氣環境資料,開展了深圳市生態氣候舒適度評價并首次面向公眾發布。
評價結果顯示,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圳生態氣候舒適度保持優良,從全市整體上看,評價指標優良率達76%。首先是氣候宜居稟賦好,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高,冬半年尤其突出。其次是大氣環境指標優良率高,植被生態質量好而且持續改善。
發布會后,深圳市氣象局線上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領軍人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趙艷霞和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廣東省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伍紅雨,與深圳市氣象局專家一道對氣候公報和舒適度報告進行深度解讀。
趙艷霞表示,此次生態氣候舒適度評價,表明深圳不僅是一個適合工作的地方,也是一個適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評價細化到各區,對各區保持和發揮優勢,改進不足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深圳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名列前列前茅,生態舒適度排名存在一定差異(大鵬、鹽田、南山排前三,光明、龍華和龍崗排最后),但不同區域也各具特色,如西部和北部較為溫潤,龍崗濕度適宜天數各區最多,光明濕度適宜天數也較多,中北部風條件更好,如龍華區全年處于風速適宜天氣,此外,寶安區和龍華區生態質量改善顯著、南山區和福田區高溫日數減少明顯,鹽田區和坪山區人居環境提升顯著。
伍紅雨則重點解釋了深圳乃至全國高溫日數創紀錄的原因。2022年深圳高溫日數創歷史新高,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6.4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主要原因是“拉尼娜”事件和印度洋海溫異常背景下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特別是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伍紅雨同時指出,2022年全國大范圍高溫與干旱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第六次評估報告中關于“人類的影響可能增加了高溫、干旱復合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概率”的論斷。
責任編輯:Rex_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