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地處我國著名的“三江成礦帶”,在巍峨雪山掩映下,陽光灑在鹽畦上,勤勞的牧民在鹽畦上揮灑汗水,將豐富的鹽礦資源變為手中的財富。
紅鹽“粒粒”和眾多親友們生活在地下鹽泉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某天,“粒粒”被人類打撈起來,自此,開啟了她的旅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紅鹽“粒粒”的誕生
“粒粒”剛開始還不是紅鹽,她生活在囊謙縣地下鹵水泉中,是帶著鹽分的小分子。在黑暗的地下,“鹽”族的生活和人類比起來,實在過于枯燥。
“粒粒”的太姥姥總是說些老掉牙的話:“到了地上,‘鹽’族的族人們要經過洗禮,才能實現‘鹽’生價值。洗禮的過程雖然痛苦,但只要堅持,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實現“鹽”生價值?“粒粒”不懂。但太姥姥說過,去地上可以看到雪山,感受暖洋洋的太陽,感受涼爽的風,所以“粒粒”也想去地上看看。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隨著鹵水水位不斷上升,“粒粒”和族人們紛紛涌出鹽井。“是雪山,是太陽,是地上的世界!”族人們在人類搭建的鹽水渠中一路歡歌,朝著鹽田,奔流向前,為他們美好的明天慶賀。
在鹽田中待了七八天,經過風吹日曬,“粒粒”覺得身上的水分逐漸蒸發,最后,自己竟然凝結成了一塊結晶。直到鹽田里其他的族人也結晶,人類拿著木質的耙子,將鹽推成一堆,瀝去水分,一兩日后,即可收集起來。由于在流經鹽田的過程中沾染了路上的紅土,“粒粒”和族人們的結晶也被染紅了,于是他們就被賦予了新的、統一的名稱——紅鹽。
紅鹽“粒粒”的旅行
從鹽田收集的紅鹽,儲存在倉庫。人們按照紅鹽顆粒的大小、純凈度將他們分為不同等級,并等人上門來收。“粒粒”心想:“聽人說,生產出來的紅鹽有的被制作成了美妝產品,有的被制成保健品,有的則被制成了食用鹽,不知道我會被制作成什么。”
這時,一只手伸向鹽堆,捧著鹽的這個人仔細端詳著手中的紅鹽說:“這批鹽不錯,剛好拿來做熱敷袋。”于是,“粒粒”和族人們來到了一家紅鹽加工廠。在工廠,“粒粒”們經過更加嚴苛和精細的選拔后,被帶到了一間無菌加工車間。
在車間,“粒粒”看到5名工人在一條流水線上忙碌,第一個人用紅鹽填滿巴掌大的無紡布袋,第二個人將艾草、益母草、紅花等中藥混合物裝進同樣大小的布袋,由第三個人給布袋封口,第四個人再將布袋統一裝進印有“紅鹽泡腳包”的塑料包裝袋里,第五個人將塑料袋密封,并打包成盒。“粒粒”正看得起勁,突然被一只手抓起來,裝進了近50厘米寬的白色布袋中。
“粒粒”透過布袋縫隙,看到中藥、碳纖維電熱管、發熱體基材等也被裝在布袋中。接著,另外一個人開始封口,第三個人在白色布袋外層再加縫一層印著“青南紅鹽”的藍色布料,并裝進“青南紅鹽熱敷袋”的包裝盒中。
“粒粒”實現“鹽”生價值
“粒粒”聽著人們一邊忙著手上的工作,一邊聊天:“紅鹽具有滲透性強的特性,加熱后能將熱溫滲透進體內,加入中藥還可使有效成分緩緩滲入人體。紅鹽熱敷袋具有祛濕、生肌、溫經、散寒的功效,希望咱們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聽著聽著,“粒粒”慢慢地睡著了。再次醒來后,“粒粒”所在的熱敷袋已經被一個小女孩買回了家,作為禮物送給了她奶奶。奶奶打開包裝,將熱敷袋綁在腰上,小女孩按下了“加熱”按鈕。隨著“嘀”的一聲,“粒粒”發覺自己的溫度越來越高,直至60攝氏度左右,布袋中的中藥慢慢散發出香氣。大約過了30分鐘,奶奶將熱敷袋取下來,感慨地說:“這個紅鹽熱敷袋還真的能緩解腰痛。”
這一刻,“粒粒”突然懂了,這可能正如太姥姥所言,她實現了“鹽”生價值。
相關新聞:紅鹽帶來近30萬元收入
豐富的鹵水鹽儲量,古老的傳統工藝,為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帶來財富。
目前,囊謙縣已發現鹽泉29處,其中有8處建為鹽場,這些鹽泉礦化度極高,是世界上已發現礦化度最高的鹽泉。據統計,囊謙縣年產鹽量5000噸左右。
2020年,囊謙縣著曉鄉團委書記、茶哈村包村組長歐金丁桑與囊謙縣藏人緣商貿有限公司合作,利用當地豐富的紅鹽資源,組建青南紅鹽著曉鄉茶哈村基地。近年來,基地已形成“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分紅”的產業發展模式,為茶哈村182人提供就業崗位,茶哈村村民年底還可分紅。
同時,青南紅鹽著曉鄉茶哈村產業發展基地研發生產出5種紅鹽特色產品,深受大眾喜愛。截至今年5月上旬,紅鹽產品銷售額近30萬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