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伙伴們 ,今天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接觸到新聞的定義_新聞的基本概念 方面的一些說法,有的小伙伴還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關于新聞的定義_新聞的基本概念 的相關內(nèi)容。
新聞的定義(新聞的基本概念)
李希光:
【資料圖】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采訪與寫作》講師
上世紀80年代,我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受主編指示采訪報道當?shù)嘏e辦的一次理論物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把我叫到辦公室,說:“最近學術會議太多了。你更好在你的報告里有新的東西。還有,不要太長,500字封頂,下班前給我。”如果你是我?我該怎么辦?
別急,現(xiàn)在你需要把大腦切換到“記者頻道”去思考。作為一名記者,在采訪和寫作之前,你必須考慮什么?首先你要搞清楚誰會看你的報告?他們對這件事感興趣嗎?接下來,你要問自己,什么樣的敘事形式最能吸引他們?并選擇丟棄哪些事實來填充有限的空間或時間段?最后,你要盡力趕在其他媒體之前播出這篇稿子。按照上述記者的工作思路,我們完成的作品就成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新聞。對此,我們將新聞定義為以最快的速度對讀者最感興趣的事實進行選擇性報道。
一個
什么是新聞?
中國新聞的傳統(tǒng)定義:新聞是對近期事件的報道。我們來看看今天或者昨天的媒體。各種事實都可以舉報嗎?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不是都公布了嗎?顯然,這是一個寬泛的定義,并沒有揭示新聞的內(nèi)涵。
西方新聞的定義很直白: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人是新聞。它揭示了新聞追求轟動效應,而忽視了周圍的現(xiàn)實。這一定義體現(xiàn)了新聞的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特征,但沒有體現(xiàn)新聞固有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科學屬性。只有抓住這些屬性,才能真正理解新聞。
到底什么是新聞?本講一開始就從記者采訪寫作的角度給新聞下了定義:新聞是以最快的速度對讀者最感興趣的事實進行的選擇性報道。新聞的這種“選擇”表現(xiàn)了媒體的立場,編輯的好惡,也表現(xiàn)了記者自身的偏見。媒體所在地區(qū)的政治文化氛圍、受眾對新聞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幕后業(yè)務運作程度、編輯部的意識形態(tài)、記者的知識結構都會影響新聞“選擇”。
拿破侖將新聞稱為“第五種力量”,他對記者的定義是:“記者是牢騷滿腹的人,是喜歡指責別人的人,是給你建議的人,是國家的攝政王和智囊團。四份敵對的報紙抵得上一千把刺刀。”
傳統(tǒng)新聞學認為,新聞媒體不能既是演員又是評論家。新聞媒體不能自己組織公開討論,只能報道別人組織的討論。媒體不能制造新聞。
對于一個新聞專業(yè)的大一新生或者研究生來說,新聞可能是學校食堂的飯菜太貴,宿舍的燈關得太早,大學生的戀愛生活,學生沒有免費上網(wǎng),夏天去爬雪山的計劃等等。對于其他人來說,這個消息可能是戶籍制度的取消,航空公司空公司免費浮動票價,我國實施義務高中教育等等。
新聞的客觀簡明的定義是:新聞是媒體報道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興趣的最新信息。
新聞的最終目的是借助大眾傳媒的“擴音”功能影響受眾的思維和行為。新聞媒體以大多數(shù)人感興趣的方式和語言傳遞信息。因此,新聞采訪寫作的基本目標有兩個:一是讓讀者看到;第二,讓讀者關心。新聞應該包含“讀者需要知道的”和“讀者想知道的”。
2
什么不是新聞?
作為一名職業(yè)記者,在正確理解了新聞的定義之后,也要知道那些不符合新聞報道基本要求的人。為此,您必須了解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
新聞不是死板的宣傳模板。
我們一些媒體最讓公眾不滿的是,越是重要的新聞,越是重要的人物,越是重要的講話,越是重要的外事會議,越是重要的頒獎大會,一些媒體越是程式化、模板化、臉書化。例如,獎勵或表彰大會的報告模板:
部門,在某一天,在某一地點,召開了某一次會議。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 *** 主持會議。某某領導頒獎,與獲獎代表握手,某某領導發(fā)言。
會場氣氛隆重,某某領導宣布會議開始,某某領導在熱烈的掌聲中講話……(領導講話很長,但很少用直接引語)
例如,“兩會”或黨代會的報告模板:
某一天,某地開了一個會,有領導講話(通常是記者把口號寫進介紹),有人主持會議。會場莊嚴肅穆,氣氛熱烈。
參加會議的人數(shù),參加會議的主要領導,參加會議的相關部門的人員等等。
再比如外事會議的報告模板:
某某領導,在某某天,在某某地方,會見了某某國家的某某領導。
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或富有成果)的交談...
2
新聞報道不應該有華而不實的風格。
新聞教育家劉忠特別提出了針對新聞報道浮華的文風。他指出,目前媒體上不良的文風包括:
(1)與新聞話題無關的伏筆過多,使正文過長;
(2)遣詞造句過于花哨、別扭,使人文不對題;
(3)把本來很簡單的事情神秘化、復雜化;記者不是用平實的語言直接無誤地報道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而是追求漂亮的文字。
作為以下報告的開頭:
隨著“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推進和人們法制觀念的提高,法院越來越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場所,而法官由于其工作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們都在為中國的法制建設而努力,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盛永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20年的司法實踐中,盛永強刻苦鉆研審判業(yè)務,努力探索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民事案件的審判規(guī)律,成為上海法院民事審判領域的領軍人物...
其中,劉對這種寫法提出了批評,他說:“一連串的序號直接引語,一大塊又黑又厚的字,還有一大堆令人毛骨悚然的官話!試想,這樣的公式組合,如何激發(fā)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它如何抓住讀者,吸引他們繼續(xù)閱讀?”
三
沒有直接引用,就寫不出信息。
其中,劉在《好字》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95年,劉忠在天津第三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采訪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按規(guī)定將稿件送交在場的天津市 *** 有關部門審閱:
薩馬蘭奇說,要組織大型國際體育比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準備工作要有條不紊,二是主辦國要有高水平的體育運動。
他說:“世乒賽的成功,說明中國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這次比賽的組織非常成功。”
他還說:“世乒賽的成功也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舉辦更大規(guī)模的國際體育賽事。”
審稿人沒有對這篇稿子的文字做任何改動,只是刪除了直接引用的所有引號。
自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記者職業(yè)誕生以來,大量使用直接引語的新聞寫作風格已經(jīng)成為最有效的新聞文體。根據(jù)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材《新聞報道與寫作》,“報道新聞應該‘展示’而不是‘陳述’的規(guī)律是,必須把直接引語寫進新聞的重要部分。記者在采訪中,會注意到閃閃發(fā)光的文字,尖銳透徹的評論,以及新聞人物對新聞事件的簡要概括。直接引用可以使新聞事件更具戲劇性,使讀者直接聽到新聞人物的“談話”。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新聞學課程認為,直接引用會給新聞增色,提高可信度。直接引語的使用建立了說話者和讀者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直接引語帶有個人性質(zhì)。一看到引號,讀者馬上就會意識到下面的內(nèi)容一定非同一般。直接引用還可以改變新聞的節(jié)奏和韻律,讓臉一下子“多云轉晴”。
最重要的是,直接引用一般都有出處,也就是信息來源。一旦因為引用內(nèi)容陷入誹謗訴訟等麻煩,記者只要引用正確,就可以避免或減輕法律責任。從新聞編輯、記者、總編輯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化水平來看,近年來一些媒體被告事件與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過多表達記者個人觀點,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直接引語有關。
如果沒有新聞來源,說明記者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會讓讀者懷疑報道的客觀性。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新聞了!
關鍵詞: 新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