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三忠祠
(相關資料圖)
三忠祠位于甘肅省靜寧縣烽臺山,是為紀念劉锜、吳玠、吳璘三位靜寧籍的南宋名將修建的。按地方志記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當地官民在縣城東郊外建“三忠祠”。清乾隆五年知州楊國瓚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七月,陜甘總督左宗棠西征,路過靜寧,曾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三位將軍,并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陰鐫有長文。祠殿門楹懸掛“三將忠魂昭青史,千載功業祀春秋”的楹聯。
01
同治五年(1866),晚清名臣左宗棠出任陜甘總督,經略西北。
1875年時的左宗棠
當時的大清帝國已經病入膏肓,巍峨的皇宮早已搖搖欲墜,四面寒涼。西北邊疆更是危機重重。當時中亞阿古柏及英國、俄國插手新疆事務。清政府任命的烏魯木齊提督竟待在高臺長達七年,不敢出玉門關一步。
新疆告急!重整山河的重任落在左宗棠的肩上。
同治十年(1871),年近六旬的左宗棠由平涼經隆德進駐靜寧。
當時左宗棠的軍帳扎于靜寧東教場,自七月庚子(8月27日)始,至八月庚申(9月16日),歷時20天。
左宗棠軍務繁忙,但他卻專程去往縣城附近的烽臺山。烽臺山上有一座祠堂,名為三忠祠。三忠祠雖小,但卻供奉著劉锜、吳玠、吳璘三位南宋名將。
左宗棠靜靜佇立于大殿,神情肅穆。
02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有人在臨安的絲竹管弦中假想天下太平,有人卻在邊疆率將士寸土血戰苦撐危局。
03
南宋和金國作戰的主戰場有兩個。一個是江淮戰場,一個是川陜戰場。大家所熟悉的岳飛、韓世忠等名將都是在江淮戰場作戰,劉锜亦在此處。吳玠吳璘則是在川陜戰場苦戰。
劉锜墨跡
劉锜一戰成名的戰役便是順昌之戰。
紹興十年(1140年),劉锜出任東京副留守,率兵前往赴任,行到順昌(今安徽阜陽),遇金兀術率金兵南侵,遂決計留守順昌,到了順昌,他得知城中有米數萬斛時,大笑說:“可矣。”
為示守城的決心,劉锜下令鑿沉船只,將夫人安置寺中,寺門前堆滿柴草,一旦兵敗,他即準備焚燒柴草。
在主帥的強大感召之下,順昌軍民堅定斗志,誓死與金軍決戰。劉锜所部在群眾支持下,首戰挫敵前鋒,繼而夜襲敵營,先后殺死數千敵軍。等兀術大軍來時,劉锜募得兩名壯士,故意被俘,在兀術面前詐稱:“劉锜是太平邊帥子,喜聲伎,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
兀術根據口供判定劉锜是一個紈绔子弟,他所率領的軍隊將不堪一擊,所以讓手下軍士丟下攻城器械,輕裝前進,以為兵不血刃就會拿下順昌。
當時天氣悶熱,劉锜又讓人在潁水悄悄下毒,數日后金兵多數病倒,失去大半戰斗力。而劉锜的人馬則是養精蓄銳,個個勇猛如虎。
幾番妙計之下,勝負已無懸念。是役,劉锜兵不盈二萬,出戰僅五千人。而金兵號稱數十萬,光是兵營就連綿十五里。兀術十萬精銳戰未多時,即告崩潰,“兀術拔營北退,锜遣兵追之,死者萬數”。
在三忠祠和劉锜同祭的吳玠吳璘更是諸多名將里的雙子星。吳玠吳璘當時駐軍在陜西和尚原,力阻金軍進入四川。吳玠吳璘在此大破金兵。1133年,金兵繞道攻占漢中等地,兵臨巴蜀,宋軍持險抵抗,吳玠吳璘于次年初于甘肅徽縣仙人關再破金兵。
仙人關大捷后,吳玠任川陜宣撫副使,在大散關通蜀的要道增筑關防,屏障西川。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支持了南宋初期的半壁河山。吳璘在吳玠去世后代兄守蜀20余年,深得軍民信賴。
04
在靜寧,左宗棠命長子孝威撰寫祭文。并以羊、豕、醴酒的崇高禮儀,率其官兵與地方官紳到“三忠祠”祭奠忠魂。
禮畢后,左孝威撰寫的《宋三忠廟麗牲石文》的祭文,被勒石立于祠堂之南。
左宗棠之子左孝威撰寫的碑文拓片
祭文通篇小篆刻體,落款“欽差大臣左宗棠命男欽賞主事舉人孝威謹撰并書”。正文19行,四言為句,共94句,376字。前48句,正面敘寫“金源為虐、汴洛塵蒙”之際,吳、劉三將軍“嚴軍蜀口”“順昌是爭”“闞如猛虎”的英雄行為,以及“庇南土”“錦國祚”的汗馬功勞。中間34句寫了“道出隴干,故老攸傳”的兩個故事。頌揚吳、劉忠魂“英風浩氣,神眷桑梓”的德行。
如今鐫刻著這篇祭文的石碑收藏在靜寧博物館。
同治十年(1871)九月中旬,左宗棠離開靜寧,取道會寧,率大軍向西推進。
有廟堂氣,有山林氣,更有英雄氣,這是真正的左宗棠。
宣誓西征收復新疆時,左宗棠是抬梓前往的——他深知這次奉命西征,前途艱險,卻以豪邁氣勢,決心為國驅馳。他給兒子孝威信中說,“西事艱阻萬分,人人望而卻步我獨一力承當。亦是欲受盡苦楚,留點福澤與兒孫,留點榜樣在人世耳。”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復。
收復新疆是左宗棠曠世的奇功,更是晚清夕照圖中最光彩的一筆。
05
在烽臺山上,輕輕推開重修的三忠祠的木門,仍可以看到南宋劉锜、吳玠、吳璘三位名將彩繪的塑像。
塑像前的裊裊青煙,香爐里如雪的香灰,幾百年來人們對英雄的敬仰之情從未停止……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劉小雷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