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考察團奔赴東莞、深圳、廣州、佛山、上海等地招商,珠海全面建設制造業發展“主戰場”,加博會參展規模創歷年之最……2023年,“制造業當家”的號角已經在廣東吹響。
早前,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曾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時間來到2023年,今年一季度,廣東GDP為30178.23億元,同比增長4.0%,規上工業增加值9006.01億元。這是廣東首次在一季度創下“3萬億元”紀錄,工業增長同樣顯現強大韌性。
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作為“世界工廠”的廣東,正在從“制造起家”逐步邁向“制造當家”的新道路——以工業數字化提高發展能級,推動產業鏈加速躍升,一個嶄新的廣東正在被“制造”。
(資料圖片)
龍頭起舞
制造當家,龍頭先行。在佛山,廣東老牌國企、中國LED行業先行者,國星光電已經率先開啟了工業數字化轉型之路。
近年來,隨著顯示技術發展和市場變化,跨界應用成為新潮流,LED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國星光電業務結構過于集中于RGB,對抗未來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為打造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實現降本增效,國星光電提出了“打造我國化合物半導體封測巨頭”的戰略目標,并基于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數智驅動、服務化架構、安全可信的國星光電數字化平臺,支撐各業務領域數字化、服務化,打造行業一流數字化平臺,全面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當前,在數字化制造方面,國星光電實現了生產良率提升3%,生產效率提升20%,同步提升OEE的效果;同時在數字化研發上定制化產品研發周期縮短25%,研發成本下降10%。
同樣,在廣州,廣汽集團也已把“數字化”作為發展戰略重點。作為廣汽集團的技術管理部門和研發體系樞紐,廣汽研究院主要負責廣汽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目前廣汽研究院通過信息與數字化手段已全面支撐所有在研車型的項目研發,同時支持4000+員工的遠程辦公;在數據洞察、沉浸式體驗驗證、在線協同和移動應用等方面創新應用,并在部分領域達成了行業首創、國內領先,多個應用已復制推廣到廣汽集團與上下游。
面向未來,廣汽研究院攜手華為云進行了下一階段的數字化規劃,明確了圍繞產品構建全域數字空間,打造數字化研究院的愿景;構建以模型為基礎、數據為驅動、用戶為中心的統一數字底座,基于該底座,明確了產品開發協同化、驗證虛擬化和管控精細化三大實施方向,全面推進數字化研究院愿景的落地。
深入廣東各地,工業創新力量已然在四處萌發。新華膠絲廠攜手華為云,實現系統云上部署,凈利潤率從原來的10%左右提升到接近20%的水平;臺鈴攜手華為云在電動車鴻蒙智能化、跨境出海、數字化品宣等業務,全面開啟數智化合作,共創兩輪電動智慧出行新場景,實現企業新增長;維達紙業基于與華為云的合作,實現了企業生產、物流、質量、采購、銷售各環節進行精準高效的管控,能有效降低生產能耗成本,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同時,通過能源管理系統等應用的普及,維達也在積極響應“碳中和,碳達峰”的發展要求,推動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集群成勢
龍頭企業數字化風生水起,工業數字化也正在重塑廣東產業集群。當前,廣東全部擁有制造業的31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其中15個規模為中國各省份第一,7個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借助數字化力量,一批先知先覺的粵企集群已經開啟了數字化之路。
江門造紙廠作為我國最早的造紙廠之一,曾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國內技術最先進的造紙企業之一,發展到今天,江門造紙業是也亞洲最大的造紙產業集群之一。圍繞江門造紙產業, 10家造紙工業企業聯合華為云、博依特科技、智能云科,通過集群平臺實現造紙及紙制品企業生產制造等環節的信息化、數字化解決方案進行云化部署,打通造紙產業的的數據、業務和信息,構建產業生態鏈,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舉大不遺細,一批中小制造企業的數實融合也在加速度前行。為助力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共同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新征程,廣東各地方政府已與華為云共建了22個賦能云中心,打造數百個行業場景解決方案,聚焦優勢產業集群,共同打造了本地的“能力中心、服務中心、生態中心”。
產業發展始終離不開科技創新發展環境的土壤。作為扎根廣東的高技術制造業代表,過去,華為云始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持續賦能廣東城市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華為云再度與廣州白云區政府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推動白云區科技創新強區、城市治理精細化品質化示范區、產業數字化示范區、數字產業發展典范和綠色低碳典范的建設。在5月16日的華為云城市峰會·廣州站中,華為云也發布了FusionPlant 2.0版本,使能行業數字化升級。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中國區總裁張修征表示,“華為云將與廣東一道邁向工業數字化、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攜手共建行業數字化、科技創新現代化高地。”
截至目前,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均保持全國首位。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5%、29.5%,伴隨發展動能的持續釋放,新業態、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廣東正向更優質的制造強省邁進,代表中國制造在全球工業版圖上牢牢扎根。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