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詞。
僅僅在四十四年前,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城市的名字。但如今“深圳速度”成為這座城市的標簽,蛇口微波山下那句著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歷久常新。
在這個天然的敘事空間里,深圳人慣常將時間用在刀刃上。然而,在這座務實之城,人們也不總是向“錢”看的。當深圳人紛紛談起跑步,當中簽參加深圳馬拉松越來越困難,“深圳速度”或許還攜帶著更復雜的深意,關于這座城,也關于奔跑在城中的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會議超時了。”
2月17日下午5點多,Wiserd疾步走出位于北京的會議室,踏著夜色登上回深圳的航班。
2月18日凌晨1點半,他回到深圳的家中。此時,距離深圳馬拉松鳴槍還有30個小時。
和以往的幾十次馬拉松經歷不同,這次Wiserd不僅以個人身份參賽,他還是“榮耀跑團”中的一員,和其他同樣熱愛跑步的榮耀公司員工一起征戰深馬。因為晚歸,跑友兼同事小薰幫他代領了跑團的藍色T恤。
2月18日晚9點,小薰還在加班,行李箱已經裝好,準備第二天馬拉松一結束就到南京出差。
2月19日清晨6點半,人潮向蓮花山下的市民中心聚攏,那是這次深圳馬拉松的起點。Jerry在人群中一眼望到自己所屬的“藍色軍團”。24小時后,他將出現在深圳寶安機場,飛往西安,開始連續10天的差旅。
2月19日清晨,身穿藍色T恤的“榮耀跑團”在起點附近
“抽空跑個馬拉松”這種情況,在20000名參賽者中并不少見,這是幾乎每個深圳人都熟悉的“深圳速度”。
速度,一直是深圳的代名詞。
僅僅在四十四年前,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城市的名字。但如今“深圳速度”成為這座城市的標簽,蛇口微波山下那句著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歷久常新。
在這個天然的敘事空間里,深圳人慣常將時間用在刀刃上。然而,在這座務實之城,人們也不總是向“錢”看的——摩天大樓和城中村吞吐著體量巨大的跑步團體,有的隊伍隔天就跑一次山,有的人站在周末的體育館門口,即使誰也不認識,也有可能被在此集結的跑團“撿”走……
當人們紛紛談起跑步,當中簽參加深圳馬拉松越來越困難,“深圳速度”或許還攜帶著更復雜的深意,關于這座城,也關于奔跑在城中的人。
盡管小薰測算自己跑步中的步長并不算短,但從數據來看,同樣是半程馬拉松,她用了36120步,而同事Jerry只用了31596步。
嬌小的身量要求她的步子邁得很大,步頻也要更快,一腳跨出去,身子壓得更低了,有時會感覺她不是在跑步,而是要奮力將自己發射出去。
在整個榮耀跑團中,小薰算是“深圳速度”最直觀的體現,她追求著快與更快,像一根不斷拉緊的橡皮筋,用韌性影響著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前沖力。
“榮耀跑馬女強人”是同事們給小薰的標簽。起因是本屆深圳馬拉松報名時,報名者需提交之前的成績。小薰一下翻出了四五個A級馬拉松賽事的證書,其中一次還是女子第19名,這在業余選手中并不多見。
“我自己都被嚇到了,估計也嚇到他們了。”小薰說。
越是高手越會好奇跑道的更深處。小薰讀過村上春樹那本著名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年輕跑者對另一個有著二十多年跑齡跑者的探問,而書中開篇那句“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大概是小薰人生的最好注腳。
在她的少年時代,耐力運動是一種選擇,一個改變生活的可能性。
從大山深處“跑”到深圳,意味著她要日復一日地穿過田埂,爬過山坡,直到成為村子里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女孩。
來到這片英雄可以不問出處的熱土,馬拉松成為那份可以積極選擇的“磨難”。因為馬拉松意味著突破極限,而在極限反復出現時,馬拉松又意味著堅持一步,再堅持一步,過程中韌性成為重要的變量。
小薰談起跑馬中的“撞墻點”。所謂“撞墻點”,是跑者體力達到極限,身體機能突然急劇下降,突如其來的困乏感像絕壁一般擋在面前。用村上春樹的話來說,就是進入一種無人之境,“跑到最后時,不僅是肉體的苦痛,甚至連自己是誰、此刻在干些什么之類,都已從腦海中消失殆盡。”
在這樣的時刻,PB(個人最好成績)成為她的動力。哪里是體能的最后一寸?是向身體妥協,還是拼盡全力、毫無保留?這是小薰向自我反復提出的問題。
在形形色色的跑者中,她是那種會死死咬住時間的人,頑強、難纏、窮追不舍,每一步都拉扯著韌性野蠻生長,漸漸成為眾人口中的“榮耀馬拉松女強人”。
小薰上一次跑馬拉松是在3年前的廣州,40多公里跑下來,以為會很艱辛,沒想到到達終點后渾身暢通,當天下午就投入工作了。
3年后的今天,小薰列舉了無數她可以在這3年里放棄馬拉松的理由:忙碌、疫情、懶惰……但她還是站在了深圳馬拉松的起跑線上。
在與「最人物」對談時,她兩度將“馬拉松”說成“人生”,或許是因為,跑馬途中即將放棄又繼續堅持的起伏感,像極了人生。
撞墻點提前,是本次深馬許多參賽者共同的感受。很多人三年沒有跑馬,體能下降難以避免。
跑到15公里左右,一種強烈的疲倦感籠罩在Jerry身上,他更加頻繁地確認自己的里程數,由原來的以5公里為單位挺進,變為1公里接著1公里地死磕。而這種情況在從前通常要等到18公里左右才會出現。
好在他在前半程控制好了節奏,當榮耀跑團分化為一快一慢兩個陣營時,他處于兩個陣營之間,既不會過度消耗體能,也為后半程的降速爭取了時間。
如果說“深圳速度”是席卷這座城市的浪潮,那么當人處于洪流之中,一種是像小薰那樣找到準確的流速與之契合;一種是無所適從之后急流勇退。
Jerry是第三種。當整個世界加速到晃動的時候,還是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節奏,從中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成為刺激自己走下去的穩定顆粒。
他是1998年生人。在一年半以前,23歲,完成了步入社會之后的第一個重要選擇,從穩定的國企跳槽到當時剛剛成立的榮耀公司做程序員,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完成一次從0到1的搭建。
他是想要捍衛自己的一代人,也善于在高速運轉的系統中做出取舍,達成平衡。有人說選擇何種運動方式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更多人熟悉那句“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但Jerry并不想賦予跑步任何重大含義,“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生活習慣,一個普通的動作”。
他和耐力運動的故事,要從高考后的那個夏天說起。彼時,他在廣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做義工。書店老板劉二囍用51天時間,環臺灣島走完1200公里的旅程,這也成為書店的名字:1200bookshop。
Jerry在1200書店的義工房間
書店不僅賣書,還為在異鄉人提供一個容身之地。書店常年聚集著徒步至此的背包客,他們在此棲息,在暑熱難耐的夏夜講述將靈魂放逐在路上的時刻,Jerry也在他們的講述中,漸漸找到可以讓自己棲息的運動方式。
他嘗試過徒步,后來選擇了更適合生活節奏的馬拉松。
每當他跑馬時,世界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跑到結束為止。在那段短暫的期間內,Jerry整體的速度曲線是降低的,他習慣從前半程搶時間,剛開始時每公里耗時低至4分多鐘,這樣可以讓自己在后半程體能接近極限的時刻,盡可能舒服地完成比賽。
“后面每公里6分鐘,甚至7分鐘,我覺得都沒問題,只要不停下來,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關門之前通過終點就可以。”Jerry說。
比起突破個人最好成績,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對身體狀態的控制,一邊努力壓制停下來的欲望,同時,準確地判斷自身能力的上限。
這種掌控當然不會僅僅發生在比賽中。Jerry是榮耀手表的深度用戶,在平時的跑步中,他通過實時監測手表中的數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
“書本上講大部分人心率每分鐘120次算是一個比較艱難的狀態,但我發現同一心率下,我還是可以接受的。”
他習慣于查看每次跑步之后,榮耀運動健康APP輸出的數據報告。“很有總結性,特別有用。”Jerry說。
嚴謹的數據支持為跑步祛魅,讓他可以在跑步中更加充分地放空,伴著雙腳移動、雙臂揮擺的節奏,汗液蒸騰在空氣里,聽著頸部的血管突突跳動,跑步真正融入進日常之中。
“半馬2小時5分鐘”,這個成績對Wiserd來說并不算好,幾個月前他跑出過1小時53分鐘的成績。
“這次的確不敢跑”,他坦言,深馬作為“陽康”后的第一跑,是自己跑馬生涯中顧慮最多的一次。他比往常更頻繁地關注榮耀手表上的心率。“雖然可以跑,但心率一高,心里總是會不踏實。”
完賽后,他在跑道的一旁與「最人物」談著感想。一行醫護人員經過,用醫療床推著一位參賽選手。他一邊側身讓出通道,一邊通過醫護人員那句“掰一下”估摸出這位選手應該是“肌肉耐力不足加上糖原消耗過多,肌肉疲勞抽筋。”
每當Wiserd談起馬拉松時,都是一連串的專業名詞:“心率區間”“跑姿”“呼吸”“攝氧量”……
顯然,他是一個跑步知識的布道者。
這在他跑步的過程中亦可見一斑:他的腳掌最先落地,這會幫助他更有效的減少制動負荷;其次,觸地時,他的膝蓋始終保持彎曲,這樣當他的腳開始承受壓力時,可以得到足夠的緩沖,與此同時,他的整個身體始終保持向前傾斜,這就增加了他前進的動力。
標準的動作,讓他在上萬名跑者中格外出挑。實際上,他除了是榮耀跑團成員,還是榮耀運動健康領域的研發人員。跑步被通常被稱作“一個人的運動”,但當一個跑者正做著一份與跑步相關的工作,那么,一項關于自我的運動正逐漸超脫出個人意義的范疇。
長期的專業研究讓Wiserd習慣觀察跑步中的人,雖然并不絕對,但當上萬名跑者從深圳馬拉松的起跑線出發,他大致能判斷出不同跑者的跑步特點,并從跑姿情況分析從經濟性角度可以調整的點。
曾經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在公園中跑步,發現一個跑者跑步時手在胸前左右擺動,這會導致身體旋轉的幅度變大,給腰肌的壓力會增加,進而引發腰肌損傷。公園的跑道一圈1.5公里,那天,Wiserd跟這個跑者轉了五六圈,最后實在憋不住,靠上前去委婉建議,卻收到了“沒事,我習慣了”的回答。
“可能,他的肌肉練得比較好吧。”Wiserd有些懊惱。
“不是所有人都會跑步。”這是自從5年前,Wiserd開始跑步和做運動健康業務后得出的一個結論。
差不多在5年前的這個時候,他剛剛接觸運動健康業務,對跑步還是深惡痛絕的。彼時,他認為跑步是枯燥的,甚至對于團建中的2小時跑完10公里本能的恐懼。但當他花1小時10分鐘,踉踉蹌蹌挺進10公里,又在跑步前輩的指導下半馬跑進2小時,故事便走向如今的軌道。
Wiserd跑馬舊照
跑起來之后,Wiserd開始思考:姿勢對嗎?呼吸對嗎?公路還是塑膠?多少速度為宜?多少距離為宜?多長時間為宜?會消耗多少克脂肪?這些可以量化,可以用“是”或“否”來定義的問題,后來都投射到Wiserd的工作中。
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他希望榮耀的運動健康產品能夠真正解決消費者痛點,可以成為人們身邊的“跑步教練”,使人們不至于在一通毫無章法的跑步之后,在氣喘吁吁和渾身酸痛中厭棄了跑步。
Wiserd在深圳打拼多年,“敢為人先”早已刻進基因里的,但“不斷突破”又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馬拉松。當看不到終點時,總有人會質疑過程。然而,作為深圳的同齡人,45歲的他追尋的不僅僅是撞線的瞬間,而是扎實的每一步和一路同行的人。
在一個行業中做研發,就像是行業里的探路者踏上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松,一輪又一輪,每輪的起點和終點,其實就是一個個項目周期,成功之后就是新的挑戰,相似的劇情總是重復出現。
如同村上春樹所寫:跑完之后少頃,曾經的痛苦、可悲的念頭眨眼間忘得一干而凈,還下定決心“下次我要跑得更好”。任憑積累了多少經驗,增添了幾歲,還是一再重復相同的故事。
這種“重復”就是一份對長期主義的堅守。
這將是一次苦行,但絕不是獨行。“篤行致遠”是榮耀人共同的精神。
榮耀作為深圳馬拉松的賽事冠名合作伙伴以及賽事唯一指定運動健康技術支持方,榮耀為用戶帶來了包括8周半新手挑戰計劃、3公里有氧燃脂入門跑等在內的專業健康指導以及關于運動恢復的科普內容專題。
由于馬拉松中簽越來越困難,榮耀還在榮耀運動健康APP上組織了“線上馬拉松”活動,讓跑馬的樂趣在更大范圍輻射開來。
在這次馬拉松活動中,賽事組委會組織了一個特別的活動——“科學運動深馬體驗官”,為400名參賽配備榮耀手環,幫助他們監測心率與血氧等指標,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
讓科技流淌在跑步的一呼一吸之中,本屆馬拉松比賽,深圳市提出“科技馬拉松”,榮耀穩穩地接住了。榮耀流程IT與質量運營部總裁馬兵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他說:“因為深圳‘敢為天下先’,所以在深圳誕生了很多的高科技公司,也是因為深圳有這么多高科技的公司,所以深圳才能夠喊出‘科技馬拉松’的品牌和口碑。”
榮耀是深圳的造物,深圳是千萬深圳人迅速集結在一起,托舉起的一個奇跡。“深圳速度”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場盡頭無限的馬拉松。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20000名參賽者從7點半起跑,到13點半全部完賽,太陽轉動不停,從晨光熹微到烈日灼灼,日光之下,強風迎面吹拂,榮耀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的故事,正在發生。
如果你也是一名篤行致遠的人生跑者,請在評論區留下你所篤定的信念、所望向的遠方,說說你與馬拉松的故事。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