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下文簡稱深圳人民銀行)舉辦深圳金融運行情況媒體見面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跨境人民幣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增強,各項跨境和外匯便利化政策提質增效。2022年,深圳市人民幣跨境收付規模達3.2萬億元,同比增長4.8%,收付規模穩居全國第三。深圳與香港間人民幣跨境收付額達2.6萬億元,占同口徑本外幣跨境收付額的51.3%,人民幣連續三年成為深港間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
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試點方面,截至2022年末,共有1796家企業參與試點,較上年末增長2.1倍。全年累計辦理便利化業務2976億元,占同口徑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重為29.2%,為實體企業直接減少費用和創造經濟效益約5.9億元。
深圳人民銀行資本項目管理處朱松濤處長介紹了“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情況,截至2023年1月末,深圳轄區共有25家銀行獲得試點資格,累計開立“跨境理財通”業務相關賬戶2萬個,辦理資金跨境匯劃8.1億元,雙方向投資產品交易額4.8億元,約占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總量的三分之一。
為支持“走出去”企業全球化經營,2021年3月,深圳市在全國首批開展了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2022年7月,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據悉,目前,深圳共有15家大型實體跨國集團參與試點,企業家數占全國30%,試點業務金額約534億美元。試點助力企業增收減負,實現“兩增兩減一打通”,即增加財務收入、增加歸集規模、減少稅費、減少人工、打通意愿購匯路徑,廣受企業與市場好評。據深圳首家辦理一體化資金池企業反饋,試點已為企業增加財務收入、節約稅費成本約4000萬元人民幣。
朱松濤表示,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的政策優勢主要有四點:一是統一本外幣政策,實現本外幣資金一體化管理;二是落地意愿購匯業務,為企業加強匯率風險管理提供政策工具;三是適度擴大外債和境外放款額度,提升跨境投融資的自主性和使用效率;四是允許主辦企業通過國內資金主賬戶辦理境外成員企業與境外主體間本外幣集中收付業務。以上措施,顯著提升了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統籌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企業匯兌風險及財務成本。
在推動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方面,朱松濤提到,深圳市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截至2023年1月末,全市共計11家銀行、503家企業參與便利化試點,累計收支998億美元,全國排名前列。
跨境電商結算便利化也在不斷加深。外匯方面,在全國首創“銀行+外綜服”模式,先行先試外綜服企業代辦收結匯業務。
截至2023年1月末,服務超7.4萬家小微電商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累計代辦收匯192億美元,實現“T+0”結算,平均到賬時間縮短2-4個工作日,共節省費用超1.6億元,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更安全、更高效、低成本的外匯資金結算服務。
人民幣方面,截至2023年1月末,“跨境電商直通車”跨境人民幣便利化收款業務累計金額2244億元人民幣,為出口電商企業節約成本3.4億元,惠及中小企業6.2萬家。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