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現身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期間舉辦的一場知識產權論壇。申長雨在會上提到已在多地開啟數據產權保護的試點,截至2月底,深圳已經發放36份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嘗試對數據確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8%,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據統計,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到2025年有望突破80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100萬億元。
(資料圖片)
“新一輪機構改革專門組建了國家數據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申長雨認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基礎制度的支撐,只有夯實基礎制度,才能真正讓數據合理流動、充分利用、高效地保護起來;而其中,數據的產權制度至關重要。
如何構建這一基礎制度?申長雨提到了四個“充分”原則,即充分考慮數據安全和公共利益、個人隱私;充分把握數據的特有屬性和產權制度客觀規律;充分尊重數據加工的創造性勞動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數據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圍繞四個“充分”原則,申長雨說,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事實上,相關的實踐工作已經開啟。2022年11月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深圳市等8個地方組織開展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力爭在立法、存證登記等方面取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這項試點工作期限為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
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數據知識產權地方試點工作第一季度溝通會”上,透露了這項工作取得的成效。其中北京、浙江已先后將數據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寫入地方性法規;上海也把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辦法納入地方立法項目中;深圳則率先在國內推出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業務。
據南都記者了解,2022年11月深圳上線全國首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為經過一定規則處理的、具有商業價值的非公開數據提供數據知識產權登記服務,其流程分為“數據存證、登記申請、材料審核、公示、發放證書”等五個步驟。
申長雨在當天的論壇上透露,截至2月底,深圳已經發放了36份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取得良好的成效。
此外申長雨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激勵創新創造,不斷完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態專利審查規則。他提到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7.7萬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量的35.2%。
申長雨還在論壇上提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推進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通過實時檢測、在線試點、源頭追溯,提升互聯網領域侵權行為打擊力度和保護效果。為促進數字產業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已圍繞5G通訊等關鍵領域支持建設7家產業知識產權運用中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