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春陽穿過樹葉,灑向古城的巷道。今年3月中旬以來,中交疏浚城廂古城項目迎來4000余名師生,參加城廂古城研學活動。他們沉浸在“城廂記憶”“民族覺醒”“緬懷先烈”“忠義仁勇”“薪火相傳”五大主題板塊的歷史中,感受著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魅力。
正衣冠、拜師長、點朱砂、寫人字……近日,城廂古城舉辦了系列中國傳統建筑主題研學活動,小朋友們身著漢服,體驗古人的“開筆禮”,沉浸式學習榫卯結構,探尋魯班鎖的原理,感受木結構文明的奇妙。他們認真聆聽著講解,認識中國古建五大木構架,解密為什么“墻倒屋不塌”,探究著傳統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奧妙。
中國古建筑中的木構架,也是建筑的基本結構,可以通過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樣搭建起來的。在五大木構件中,有中國最主流的木構架方式抬梁式,南方較為多見的穿斗式,用木料層層壘疊的井干式,南方吊腳樓常使用的干欄式,還有流行于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密梁平頂式。通過參觀、講解、畫圖、動手安裝等一系列流程的開展,活動中的大小朋友們因此興奮不已。
城廂古城是成都市青白江區的一顆文化明珠,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同屬川西平原文化旅游長廊。毗鄰中歐國際鐵路港始發站,與亞蓉歐國家館相鄰而望,還處于中國(四川)自貿區、省級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三區疊加區域。
中交疏浚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聚焦主責主業,依托沱江流域治理項目,緊扣“進城”方向,領銜社會資本方與青白江區文體旅游局,聯袂打造城廂古城項目。期間積極聯絡當地政府和英烈后人,深挖在地文化,策劃實施“薪火城廂”愛國主義路線。該路線被成都市委組織部認定為成都市第二批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陸續迎來了各企事業單位累計1.6萬余人。
中交疏浚秉持著“修舊如故 活化更新”的原則,新建了城廂會客館,修繕了家珍公園、武廟、繡川書院等文物建筑,通過串聯相關點位,在講解歷史事件、紀念英烈、展示在地文化藝術等多種形式中,向師生們及往游客展現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目前,該項目被列為中交疏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交集團“企業文化示范基地創建單位”,項目擬寫的《文旅項目文化建設與中交集團企業文化融合傳播介質研究》入選中交集團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
城廂古城項目自開建以來,中交疏浚除了持續改善在地人居環境的物質條件,還致力于不斷提升人居環境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小朋友們在城廂暢游。他們穿梭在古城的大小街巷里,伴隨著百花齊放的美景,好奇武廟里的關公為何總是紅著臉,感嘆繡川書院如何能穿越千年,敬仰愛國英雄彭家珍大將軍的舍命奉獻,探索中華古建筑結構的魅力。
伴隨著項目建設的有序推進,中交疏浚未來將會繼續大力推進此類文化活動,用好古城的縣治、建筑、愛國、宗祠、書院等多個特色文化,豐富研學內容,提供高質量產品,為廣大學生和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交流和學習機會,擦亮“煙火成都”幸福底色,為成都現代化的“公園城市”建設注入活力。(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俊宇 通訊員 黃亞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