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河壺口瀑布簡介_山西壺口瀑布概況 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AAAA國家級旅游景點。西鄰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接山西省臨汾市薊縣壺口鎮。這是兩省共有的旅游勝地。陜西Xi安以南350公里;它位于山西太原以北387公里處。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更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今,兩岸巖壁壁立,河口窄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黃河上游瀑布300米寬,不到500米的長距離壓縮到20-30米。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峭懸崖上傾瀉而下,形成了“千里黃河一盆豐收”的精神。2013年12月,“宜川縣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命名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榮譽獎成為壺口風景區繼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之后的第四張國家名片,是延安市唯一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相關資料圖)
中文名
壺口瀑布
外國名字
黃河壺口瀑布
地理位置
山西省吉縣,陜西省宜川縣
營業時間
08:00-18:00
氣候類型
大陸性季風氣候
更多
512高校火熱PK中...
歷史的發展
壺口瀑布
“戶口”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尚書·龔宇》。如“壺口、雷獸”、“壺口、太岳”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和策略有關。這里說的是壺口,不是瀑布。
“孟門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周秦之間的《山海經》中。書中記載“東南方三百二十里,名曰孟門山。上面有許多淡玉,下面有許多黃粉筆和許多石頭”。
壺口瀑布
李道元《水經注》對孟門、瀑布有深刻的描寫:“淮南子曰:龍門未開,呂梁未鑿,河水出孟門,溢而逆流。沒有山丘,高丘毀之。叫蒙門,叫洪水,大禹疏通。所以《穆傳》中說,“北登,孟門九河之腳,孟門,即龍門之上之入口,實為黃河巨城,亦為幽游資源網之名”。此石為余所刻,河寬岸深,崖陡,巨石危,若墜,則退。古語有云:水可以代替鑿子進入石頭。我相信。其中水流均衡,平原氣浮云浮。那些從遠方來來往往的人,常常置身于迷霧之中,他們能窺見內心深處緊張的靈魂。它的水還在洶涌,它流了幾千英尺。渾洪最怒,鼓聲沖天,浪頭搖搖欲墜。至下入口,方知神子流下龍門飄竹,非徐追友、優資之資源網。”這里注意到瀑布在孟門,卻沒有提到黃河的壺口。
《元和縣志》也有描述壺口,稱石溝。一曰:“河中有山,如鑿中有槽,梁懸七十余尺。”況且“石槽長1000步,寬30步”,與李道元所說明顯不同,說明壺口瀑布已經向上游移動了。《元和縣志》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距離李道元去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286年。說明在李道元之后的286年,壺口瀑布從孟門向上游推進了1000步,在河床上沖出了一條長約1000步、寬30步的深槽。現在它已經移動到離孟門大約5公里的龍王谷附近,被稱為十里龍槽。以上是1500年來戶口的進化史。
今天山西已知有四個以戶口命名的地方。《水鏡注·分水注》中記載的壺口并非黃河干流上的壺口。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能親臨壺口瀑布的文人不多。所以在一些古代文獻中,其他地方的壺口就被當成了黃河的壺口。以戶口、龍門為一處;立場錯誤,甚至更虛假,必然會導致一些謬誤。
解放前,1753年《伊川縣志》的編纂者,伊川縣三縣志中最早的一部指出,黃河壺口“上游寬闊,已系于槽上,故名壺口”。他還說,孟門“屬于平左里,平左里位于縣城東北100里的黃河邊。水再漲多高,也不能落下。”他的《戶口考證》糾正了以往文獻中的一些偽點,在戶口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地理環境
地質構造
壺口瀑布
瀑布周圍巖石為灰綠色、淺紅色中細長石雜砂巖、礫巖夾粉砂質泥巖。層位屬于二馬營組,地質時代為中生代中三疊世,距今約2.2億年。與花崗巖和石灰巖相比,這種長石雜砂巖雜基含量高,膠結性差。可視為軟質材料,易風化剝蝕。砂巖中有兩組節理,一組是南北走向的垂直節理,控制著瀑布走向。另一組節理為近東西向的垂直節理。這兩組節理與近水平的地層形成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將地層切割成小塊,地層上出現各種縱橫交錯的裂縫,為巖石破碎奠定了基礎。這種由砂巖和泥巖組成的地層結構,當達到一定比例時,就滿足了形成瀑布的必要條件。河津龍門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離石褶皺構造帶經過的地方,新生代盆地邊緣斷裂疊加。造成了龍門北側石山的高臺階,黃河利用這個高臺階形成了瀑布。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770年,壺口瀑布就在孟門之旁。到公元813年(1583年后),壺口瀑布距離孟門以北的悠悠資源網660米,平均每年向北移動1.05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移動1米計算,瀑布已經形成了6.5萬年。[1]
形態特征
壯觀的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秦晉峽谷南段,龍門以南約65公里,孟門以南5公里。在湖口地區,黃河西岸底部陡峭,頂部平緩。谷底寬度約400米,谷底至龍王坡的坡度約150米高。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的谷形較寬,坡度平緩。黃河的橫斷面是山谷中的山谷,河的寬度與狹窄的山谷相同。這條河到處都是狹窄的山谷,正常水位時的流量為每秒1000 ~ 3000。這條河寬30 ~ 50米,深約30米。壺嘴上方,水在寬槽中流行,在深槽的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傾瀉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春天,瀑布落下,河中冰層破裂,冰落在“壺口”。
夏季,由于壺口以上水流變化,形成三條橫流,壺口附近形成三條主要瀑布:一條位于龍槽頂部,落差約10米;另外兩個分別從龍溝的西面和東面落入龍溝,落差分別為15m和7m。這種觀察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大雨過后,槽底溢出,形成許多瀑布。
秋天紅葉捏岸,瀑布懸三十余米,水幕垂入云中。景色非常壯觀。
冬天,秦晉的長峽被冰雪封凍,許多河段成為天然的冰橋。過去,瀑布高高懸掛,覆蓋著冰。
水文特征
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段年平均流量為1000立方米每秒。5-6月春播灌溉季節,上游水庫蓄水,大量抽取河水灌溉,是全年水量最少的時期,月平均流量只有250-300立方米每秒。7-9月為雨季,降水面積大,持續時間長,降雨強度大。現在是黃河的汛期,流量可以達到每秒2500多立方米。由于湖口段主要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表起伏大,集水時間短。暴雨過后,水沙全部向下流入黃河,形成含沙量極高的洪水暴雨,對河床有很強的沖刷力。冬季江面結冰,但冰下水勢不變,平均流速在每秒300-500立方米之間。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更大流量為每秒22500立方米,此時水溢出龍槽,瀑布消失;最小流量只有130 m3/秒。
流域概況
地理位置
黃河壺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縣西部南村坡腳下,地理位置北緯368′10″,東經11026′40″,海拔448.1米。壺口瀑布為中心,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北起馬糞灘,南至船巢,西至峽谷區,東至仁祖吞丹。距東吉縣城45公里,距杜堯臨汾市169公里。距陜西省西部伊川縣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公里。距山西太原387公里;它位于陜西Xi以南449公里處。
氣候特征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平均海拔958.6米的地區。其氣候屬于高原大陸性溫帶-暖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是半干旱地區,南方是半濕潤地區。北方和南方有很大的不同。
壺口瀑布年平均氣溫9.9℃,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時間最長,10月17日至4月4日進入春季,持續170天。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更高氣溫只有2.2℃,平均更低氣溫達到-11℃。歷史上最冷的一天氣溫低至零下25.4攝氏度。春季雨雪少,易干旱,沙塵暴寒潮來襲,氣象災害頻發。12月至2月的月平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夏天涼爽多雨,一年四季都是6月26日和8月14日。6-9月降水最多,7、8月最多,總降水量達到100mm以上,暴雨、冰雹也多。全年最熱時期平均更高氣溫為28.9℃,極端更高氣溫為39.7℃。全年高溫日數最多為18天,連續高溫日數最多為8天。日照充足,年內變化不大,各月日日照時數可達6-8小時。平均初霜凍開始于10月中旬,終霜凍結束于4月上旬,無霜期為152天。
關鍵詞: 瀑布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