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總有小伙伴問小編普魯士的崛起_普魯士的崛起之路 是什么,小編為此在網上搜尋了一些有關于普魯士的崛起_普魯士的崛起之路 的知識送給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相關資料圖)
普魯士的崛起(普魯士崛起之路)
1871年,普王在凡爾賽被德國王公們立為德意志皇帝,特別是對威廉一世,普魯士俾斯麥以“鐵血政策”從上到下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 *** 鎮壓了巴黎公社。俾斯麥對內頒布反社會主義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試圖利用聯盟政策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
在上個世紀,德國是一個民族分裂不確定的國家。神圣羅馬帝國只是名義上的松散的王子聯盟。全國最多也就幾千個州。
從1618年到1648年,歐洲大陸的封建君主在德國土地上進行了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逃脫了歐洲封建君主的干預并取得勝利,卻使德國徹底衰落。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國六分之五的村莊被毀,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變得一貧如洗,在饑餓和死亡中掙扎。戰爭結束后,德意的友誼資源博客依然是一個支離破碎,到處都是諸侯的名義上的“國家”。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的戰勝國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國各州的內政和外交獨立,各州完全有權與任何歐洲國家簽訂條約。就這樣,德國的劃分最終確定了。三十年戰爭后德國分裂到什么程度?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當時德國有360個獨立州和1500個半獨立領地。大多數州都很小。例如,在威斯特伐利亞,每個州平均有20多平方英里。然而,所有這些國家的君主都是自負的。無論國家大小,都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專制制度、健全的國家機構和武裝力量。一支軍隊有時只有12名士兵。
在空之前這種民族分裂的局面下,社會秩序井然,中央 *** 權威, *** 高效,軍隊強大的普魯士,是很不一樣的。要知道,在現代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柔情似水、和風細雨的婉約之旅。在那個血流成河弱肉強食的動蕩年代,普魯士從一開始就注定要用火與劍來為它的王權鋪路。
奧地利大公國(后發展為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是德國最強大的州,也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
新興的普魯士王國是一個小國,財政底子薄,被列強戲稱為“一堆鐵鍋里的泥鍋”,時刻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因此,自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立以來,歷任統治者都把加強軍隊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手段。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非常突出。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軍隊數量從7萬激增到20萬,占全國人口的9.4%。軍費開支每年占 *** 總預算的五分之四。當時普魯士的面積在歐洲排第十,人口排第十三,但它的軍隊在歐洲排第四。在腓特烈二世的繼任者威廉二世,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35,000人。有人曾這樣描述普魯士軍國主義:“對于其他國家,國家有軍隊;對普魯士來說,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性質如此鮮明,其好戰性直接促成了后來俾斯麥“鐵血政策”的出臺,進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普魯士曾經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只是破碎的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它貧窮落后,一度成為波蘭的附庸國。歐洲爆發工業革命時,普魯士還是一個農奴制的農業國。其工業化進程晚于英法,而且是內陸國家,海外貿易很少,被當時的歐洲列強包圍。但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迅速崛起,先是成為歐洲強國,然后統一德國,成為軍事強國。一戰前,其工業實力也超過英法總和。
弗里德里希二世
真正讓普魯士步入歐洲權力之林的是被尊稱為“大帝”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是歐洲“開明專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是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國力迅速上升,短時間內躍居歐洲列強之列。)。腓特烈二世即位后,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他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一直忙著政事到深夜。他的生活很簡單。他要求他的官員嚴格遵守法律,并發現腐敗,地獄支付。所以在當時的歐洲,其他國家腐敗盛行,只有普魯士的官員是清廉的。
為了讓普魯士躍居強國之位,腓特烈二世可以說采取了最直接、最不加掩飾的方式,那就是戰爭。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通過兩場著名的戰爭——西莉亞戰爭和七年戰爭,奪取了大量土地,大大增強了國力。1772年,腓特烈二世勾結奧地利和俄國瓜分波蘭,奪取了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法國高官(指米拉博)不得不驚嘆:“別的國家有軍隊,普魯士卻有軍隊有國家!”
除了戰爭,外交也是腓特烈二世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當戰爭的預期目標達到后,腓特烈二世會立即與敵方簽訂和平條約以確保戰果,如1742年的《巴勒斯條約》。但一旦形勢轉而對普魯士不利,腓特烈二世立即撕毀和約,投入戰場。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戰爭和外交手段奪取領土,腓特烈二世建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他也把普魯士變成了軍事強國。
同時,腓特烈二世接受了伏爾泰的啟蒙思想,改進了司法和教育制度。腓特烈二世鼓勵宗教信仰自由、友誼和資源 *** ,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普魯士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是歐洲更高效、最廉潔的。
德國的最終統一歸功于“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
1861年1月,溥王威廉一世登基。為了達到吞并全德的目的,他立即擴充軍備,計劃建立一支擁有37萬常備軍和13萬后備軍的小型軍隊,并在全國儲備16萬國家后備軍。這在當時歐洲是無與倫比的。與此同時,他任命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羅恩為軍事部長,毛奇為總參謀長,著手進行軍事改革。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這一任命標志著普魯士加速了用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道路。
俾斯麥上臺后,德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統一。1863年,俾斯麥制定了統一德國的綱領,準備與俄國和法國結盟,將奧地利排除在德國邦聯之外,普魯士將統一德國。1864年,普魯士對丹麥發動戰爭,占領了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公國。1866年6月16日,對奧地利發動了另一場戰爭。當時普魯士不僅敵視奧地利,還敵視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巴登、文德堡、黑森等州。在普魯士本身,國王和議會之間的沖突還沒有解決。一些貴族地主不明白俾斯麥為什么發動戰爭。起初,威廉一世也擔心與奧地利決裂,并不熱衷于與奧地利開戰。但是俾斯麥試圖說服國王并推動他參戰。9月3日,普奧部隊在薩多瓦會師。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軍隊贏得了這場戰斗。威廉一世和他周圍的將軍們陶醉于勝利,想要進入維也納。俾斯麥建議威廉,只需要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放棄荷爾斯泰因,同意以普魯士為領袖,成立新的北德聯盟。如果奧地利接受這些條件,它應該立即命令軍隊“向左轉,向回走”。威廉一世固執己見,揚言如果不能按照普魯士的習慣吞并適合普魯士目前實力的土地和人口,就要退位。俾斯麥警告王樸,如果蒲軍深入奧地利,這正是拿破侖三世想要的。俾斯麥最擔心的是法國干預普奧戰爭。他還以辭職威脅威廉,要求國王另找首相。國王最終向俾斯麥屈服了。1866年7月26日,普奧簽署了《尼科爾斯堡停戰協定》,8月23日,《布拉格和約》正式簽署。
1866年8月,北德24個州和3個自由城締結同盟條約,成立北德同盟,威廉一世任同盟主席,俾斯麥任首相,從而確立了普魯士在德國的霸主地位。
關鍵詞: 普魯士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