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鷸蚌相爭,漢語成語,拼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意思是比方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2、寓意:人們從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并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往往用來比方雙方相爭,成果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獲利。
3、故事: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侵犯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有名的游說之士蘇秦,其弟弟叫蘇代,他也很擅長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蘇代到了邯鄲,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蘇代,你到我們趙國做什么來了?”“尊重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蘇代說了這個故事:一天,蚌趁著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只鷸鳥見了,迅速地把嘴伸進蚌殼里去啄肉。蚌匆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逼蚌說:“好吧,你不松開殼就等著。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逝世?”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說:“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逝世!”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光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里,見到它們逝世逝世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蘇代講完故事后,又對趙惠王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御,雙方必定久長相持不下弄得疲乏不堪。這樣,壯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斟酌再作決議。”趙惠王認為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消除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