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歪把子機槍最為獨特的是彈斗供彈原理,開放的供彈彈斗容量為30發,彈斗位于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彈斗上方的蓋子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后疊在上面彈夾會進入輸彈位置。彈斗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依次反復。
十一式機槍 又稱歪把子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機構為楔閂橫動閉鎖,楔閂位于槍機后部,由槍機框上的開閉鎖斜面帶動楔閂作上下起落運動。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0毫米步槍彈以及標準5發彈夾,使用方便,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
從外形上看,該槍應該是十一年式的改進型,但是由于使用了和ZB26相同的供彈方式,我一直認為這是日軍根據ZB26修改的槍型,后查閱資料可知,日軍確實有根據ZB26設計的輕機槍,但是不是這種。這個后面會有介紹。大家注意紅字的部分,這些地方是該槍和ZB26相似的地方。 這種機槍是我軍繳獲較多的一種,全名6.5毫米九六年式輕機槍,它是神武紀元2596年 1936定型裝備的。它比十一年式結構簡單,堅固耐用,不易發生故障。口徑仍為6.5毫米,導汽式,氣冷,導氣孔可調,采用弧形彈夾并裝于機匣上方,鼓形標尺,分劃2-15,瞄準孔可以左右調整,準星偏于槍的左側,而且有護翼,此槍的一大特點是可以在活塞筒前面加裝刺刀 想想現代機槍中還有那種可以裝刺刀,機匣上方可以加裝瞄準鏡。槍管末端有提把,槍托為魚尾狀,拉機柄位于左側,其上方有突出的退殼挺并加鐵罩保護,該槍沒有單發裝置,只能連發,由于口徑小,殺傷力和侵徹力均感不足 這就是后來99年式出現的原因。九六式使用6.5毫米步槍彈,彈頭初速730米/秒,標尺射程1500,最大射程3000米,30發弧形彈匣供彈,理論射速530發/分,膛線右旋四條,纏距200毫米,槍全長1067毫米,槍管長550毫米,槍管重1.96公斤,全槍重8.85公斤。
96型輕機槍
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是于昭和天皇十一年,即公元1936年研發的一型輕機槍,因當年為神武紀元2596年,故將該型機槍年式確定為“九六式”。九六式輕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是繼“歪把子”之后,侵略者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從該型機槍出臺的時間可以看出,研發該型機槍,是軍國Z義加緊擴大**戰爭準備的一個具體舉措。在,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的名聲,并不像它的兄長“歪把子”那么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然而,它在侵略者手中,對人民乃至亞太地區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卻一點也不比“歪把子”少。當然,在烽火連天的K日戰爭中,K日軍民也曾經繳獲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其數量并不在所繳獲的“歪把子”數量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廣。 在K日武裝力量中,有將該型機槍稱為“拐把子”的,但這個俗名并沒有叫響,更沒有叫開。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何以得名“拐把子”呢?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猛地一看它的外觀造型與“歪把子”相似之處甚多,“歪把子” 所具有的“風格”,在它身上甚至有增無減,特別是其提把、小握把和槍托造型顯得格外別扭。由此延續,又為了與“歪把子”有所區別,因之冠名為“拐把子”,倒也不失貼切。至于為什么“拐把子”不如“歪把子”家喻戶曉,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兩者在外觀上十分相似,一般老百姓不大分辨得出來;其二,在K日戰爭時期,不論是在日軍還是我K日武裝力量中,“拐把子”和“歪把子”長期處于混用局面,就是在JF戰爭時期,我軍部隊特別是地方部隊中,“拐把子”和“歪把子”混用的情況也很普遍,當然這與兩型機槍使用同一種槍彈有直接關系;其三,在人民眼中,“歪把子”已經成為鬼子機槍的代名詞,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已經成為鬼子的又一個別稱。當然無論“拐把子”還是“歪把子”都飽含了K日軍民對鬼子的仇恨、鄙視和嘲諷。也不能排除“先入為主”、 “約定俗成”的慣性作用。那么,在下面文字中我們不妨把“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以“拐把子”代替。 取長補短 1922年,即大正天皇十一年,日軍開始裝備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歪把子”。盡管日軍把“歪把子”視為“珍寶”,但經過一個時期的使用,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歪把子”暴露出了相當多的問題。據史料記載,當時曾經把從獲得的“捷克式” 即ZB-26輕機槍與其“歪把子”對比,深感“自慚形穢”。如若與關內作戰,作為步兵部隊使用極其廣泛的輕機槍,“歪把子”的“不爭氣”顯然不能適應作戰需要,更不能適應軍國Z義惡性膨脹的擴張野心。于是軍界特別是陸軍,研發新型輕機槍的呼聲日高,步伐也日緊,這與在日軍基層部隊中絕對不允許說國產裝備不好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反差。軍國Z義就是這樣,一方面大肆在部隊中推行“愚兵”政策,打“武士道”的精神牌;另一方面又大肆收集武器裝備在部隊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不遺余力地進行改進?!肮瞻炎印本褪强朔巴岚炎印比毕荻Q生的產品。 裝有瞄準鏡和彈匣的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 拐把子”在設計和研制過程中有兩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其一,針對 “歪把子”存在的問題,力圖一一對應地進行全面改進;其二,緊跟當時世界輕武器特別是輕機槍的領先成果,力圖將其最大限度地體現在“拐把子”上。基于上述兩點,一挺既有大和文化傳統,又具歐洲特點的輕機槍——“拐把子”,被打造了出來。分析“拐把子”的“基因”成分,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加和式: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說,“拐把子”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下面,我們就來給這個“混血兒”作一個全面的“體檢”。 在體形特征上,“拐把子”一改“歪把子”粗蠻蠢笨的形象,瘦了身,減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輕機槍窈窕秀美的體形特征。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對槍管上的散熱片外徑作了大幅度削減,與“歪把子”相比較,細了很多,當然也輕了很多。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雖然作為日軍新一代的制式輕機槍,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種“獨異怪辟”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幾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后,都會自然將其歸屬,而絕少會認為是其他的。即便“拐把子” 把“歪把子”的槍頸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魚尾”槍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魚尾”槍托,而且還增加了提把,然而從它們的造型以及整體配合上來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這種情形,當然也與設計者特定的文化素養及其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自衛隊現役的1962年式通用機槍上得到印證。該槍與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傳統觀念之惰性可見一斑! “拐把子”在結構性能上的重大改進之處,首先體現在供彈方式上。眾所周知,“歪把子”機槍渾身毛病的癥結,幾乎都出自于“與步槍使用相同供彈具”的教條戰術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彈匣供彈方式,廢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裝彈機彈夾供彈方式。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彈量為30發槍彈的弧形彈匣,較ZB-26的20發彈匣在容彈量上略勝一籌,同時弧形彈匣能夠很好地適應槍彈的錐度,因此供彈可靠性較之ZB-26毫不遜色,而較之“歪把子”則有了大幅度提高。彈匣供彈方式取代彈夾供彈方式,帶來的最為明顯的好處有3個方面:一是去掉了體積碩大、結構復雜的裝彈機,使全槍質量減輕了1.1kg;二是為全槍整體結構布局的優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改進由于裝彈機導致的結構布局不合理成為可能;三是使機槍的整體戰斗使用功效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機槍的戰場生存能力明顯增強。例如,更換彈匣的方法簡單,易訓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裝彈機中裝彈快好幾倍,人員暴露的時間縮短,火力停頓的時間間隔也相對縮短。又如,裝彈機如果打壞或出現故障,機槍就可能連步槍都不如,而若一個彈匣打壞了,換上另一個彈匣則又恢復了戰斗力。 “拐把子”在采用彈匣供彈方式的同時,主要是通過“吸收”、“保留”、“增加”這三個方面,從整體設計上對全槍的結構布局作了考慮。所謂“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點,特別是那些所謂帶有傳統特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與融合ZB-26上優秀的東西。所謂“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經實踐證明的“糟粕”的基礎上,保留“必須保留”的東西,包括:基于節約目的而保留工廠加工生產環節上那些能夠繼續利用的工裝和工藝手段;基于實戰檢驗而保留那些認為可靠的結構;基于固有的傳統觀念和意識形態,而保留那些戰術技術上已經落后甚至陳腐,但卻適應軍制文化的東西。所謂“增加”,則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礎上,依據作戰需要增加一些結構部件,以擴充機槍的作戰功能。不過,在軍界特別是陸軍中,由于傳統戰術思想的慣性,其“增加”的那些結構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實有效的東西。
外把子應該多些,的武器生產能力也挺可憐的,許多二戰時使用的武器是在20~30年代生產的,他一年大約生產25個師團的輕武器,火炮還不足哦。除去消耗,只能增加15個師團的編制。但的師團很大,接近于別國的軍了。
1、95式輕機槍是要取代81式輕機槍的,那自然是綜合性能提升很多,軍委才會有這樣的決定。
2、最顯著的優勢在于95式輕機槍槍身更輕、5.8毫米的比81式輕機槍用的7.62毫米更輕,機槍手可以攜帶更多的。
3、81式輕機槍需要兩個射手,而95式輕機槍只需要一名射手,于是一個步兵班就可以裝備兩挺機槍,壓制火力成倍增加。
4、95式輕機槍還可以安裝光學瞄準儀,射擊精度大幅提升
口徑由6.5毫米提升到7.7毫米,槍口上安裝了喇叭形狀的消焰器,其他方面與96式基本一樣
99式輕機槍產量是53000挺 日文維基數據:
九九式軽機関銃于1939年開始服役
全長:1190毫米
口徑:7.7mm
榮譽勛章之血戰太平洋里面有小的96式輕機槍跟捷克差不多它還帶刺刀呢!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