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是什么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1999年7月22日
(資料圖)
“MSN Messenger”正式上線
1
現在回過頭來看,1999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當然,這個“有意思”,在這里專指“IM”工具 Instant Messaging,即時通訊領域。
在這一年的年初,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AOL America Online,在線推出了他們收購ICQ后的第一個版本:ICQ 99a,準備讓自己原本就排名全美第一的網上尋呼業務來一把“烈火烹油”。
ICQ 是整個互聯網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個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個軟件。ICQ意為“I seek you 我找你”的諧音,即在互聯網上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你,發生溝通和聯系。1998年,AOL收購了ICQ。
也就是在1999年的2月,一家才成立3個月,在深圳科技園一個幾十平方米小廠房里辦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的即時通訊工具。
這家公司的總經理當時只有28歲,名字叫馬化騰。他當時覺得ICQ這個聊天工具很好,但是只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人用不來,所以就“模仿”做了一個版本,取名“OICQ”——“Opening ICQ” 開放的ICQ。
OICQ上線后,得到了一批網民的青睞,注冊用戶很快突破了五位數——考慮到當時的網民數量,這個數字,尤其是這個增速,也不算太難看。
當然,和“用戶數增長”報告書一起出現在馬化騰那張略顯寒酸的辦公桌上的,還有AOL公司發來的侵權投訴書——“OICQ”的名稱以及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識產權。
這場巨無霸與深圳那個叫“騰訊”的小公司之間的官司訴訟打了大半年,最終騰訊公司敗訴,讓出“OICQ"的所有權利,馬化騰痛定思痛,索性將這個軟件改名“QQ”。
但是,在1999年,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這塊領域最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問世以及和AOL公司那場官司,而是另一家世界級的巨無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軟公司 Microsoft正式上線了 MSN Messenger。
2
MSN Messenger 顯然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因為它的“爸爸”,是當時全球最財大氣粗且實力強勁的微軟。
事實上,“MSN”和“MSN Messenger”是兩回事。
“MSN”,全稱“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是微軟公司旗下的門戶網站,在1995年8月24日就上線了網絡在線服務;
1996年3月25日,使用MSN撥號接入Internet的用戶就達到了100萬;
1997年12月31日,微軟購買了一個基于web的電子郵件服務公司,獲得了新增的800萬用戶,一起并入了MSN。而那項電子郵件服務,就是我們曾經熟悉的“Hotmail”。
Hotmail的創始人之一巴迪亞
所以,當1999年7月22日MSN Messenger上線服務時,當之無愧成了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領域的一顆最閃亮的明星——在它服務開通的前6天,就獲得了70萬注冊用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個1999年2月上線、后來改名QQ的本土即時通訊工具,花了整整9個月的時間,到1999年11月,注冊用戶數才達到6萬。
到了2000年7月17日的時候, 微軟方面宣布,MSN已經擁有了2.1億獨立用戶,成為了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站,而借這股東風,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 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了3000萬在線用戶。
可能讓微軟自己也沒想到的是:
在這3000萬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他們并未正式開展MSN業務的。
3
MSN Messenger 在,被簡稱為“MSN”。
在當時的,“MSN Messenger”有自己非常清晰的
“小孩才用QQ,大人們都用MSN。”
而這個“大人”,其實也是有專指的:職場精英,白領人士。
在當時,很多大學里都還在用QQ的大學生,一到畢業踏上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去申請一個MSN Messenger 的賬號——自己的公司同事和老板以及商務的伙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這條關系鏈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學生也開始把主力溝通工具從QQ轉到了MSN Messenger上。
在當時不少企業的招聘會上或面試中 尤其是外企或500強企業,如果應聘的大學生“聯系郵箱”留的是“x x x x x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子啊![email protected],則多半會起到加分的作用。
在當時的北上廣一線大城市的寫字樓里,企業白領的電腦里如果沒有一個“MSN Messenger”,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有很多公司的局域網是封鎖“QQ”登陸端口的,但卻允許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里看來,“QQ”就是聊天打發時間甚至是打情罵俏的,而“MSN”是正經用來工作或商務社交的。
在不少社交場合,留一個MSN Messenger的聯系方式即得體又正常,而如果有人報出一串阿拉伯數字說“這是我的QQ”,很可能會引來對方含蓄又不失禮貌的莞爾一笑。
在那個時候,簡單實用的“MSN”就象征著一種“”,那個“藍綠小人”logo在各方面碾壓看上去“土鱉”的企鵝QQ。不少人覺得,就連MSN Messenger接受信息時發出的“登登”的和弦音,聽上去也比QQ單調的“滴滴滴”聲音要悅耳得多。
所以,當2005年5月26日微軟宣布MSN正式進入的時候,QQ團隊的內心還是忐忑的——盡管騰訊公司已經在前一年成功在主板上市,盡管當時的QQ同時在線人數早已突破了1000萬,注冊用戶早就突破了3億。
因為MSN Messenger的成績擺在那里:2005年,在還沒正式進入且沒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MSN Messenger已經在2000萬高端商務人士中拿到了53%的市場占有率,
正式進入后,那還了得?
為此,早在2004年年末,騰訊已經充分發揮自己“善于借鑒和模仿”的才華,出品了一款叫“騰訊TM”,全面“對標”MSN Messenger,試圖與MSN爭奪高端用戶市場。但是,這款產品問世之后,一直表現平平,毫無亮點。
騰訊TM當時的界面,對標MSN Messenger,力求商務范和簡潔
2005年的3月,騰訊為了對抗MSN強大而成熟的Hotmail郵件系統,特地收購了Foxmail來加強QQ郵箱。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筆收購后來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騰訊的命運——Foxmail的開發者也加入了騰訊,他的名字叫張小龍。
可能是騰訊史上最決定命運的一場收購
但是,馬化騰很快發現,自己的擔憂可能有點多余。
4
MSN Messenger在經過高速增長后,很快就陷入了停滯。
這種“停滯”并不是體現在用戶增長上的。事實上,在MSN正式進入后,用戶量的增長還是很明顯的,頭四個月就增長了25%。但問題就出在MSN Messenger這款軟件本身上——它對越來越多的細節問題視而不見,拒絕作出改變。
這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停滯”。
即便是MSN Messenger的重度用戶,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這款軟件的幾大缺點:
第一,傳輸文件非常不方便,大一點的文件在傳輸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中斷。以至于白領之間經常會出現一個滑稽的場景——用MSN聊天,讓對方留下QQ號來傳文件。
第二,“群”的功能非常弱,基本就是抓一些人進來聊天而已。而QQ在“建群”這件事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服務也做得非常好,成了黏住用戶的一大法寶。
第三,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沒有隱身功能,沒有離線留言功能,這些在QQ上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說MSN Messenger上“表情包”匱乏,沒有“虛擬道具”,對此大家還有各自不同看法的話,那么有些核心功能的缺失是讓人接受不了的。
第四,每一個人的對話框只能顯示在下面的狀態欄,無法像QQ那樣收縮進屏幕右下角的一個閃爍圖標。這個從技術上實現其實并不難,但MSN Messenger就是不改,讓人使用起來非常不便。
類似的細節其實還是有非常多,MSN Messenger在給人“”的同時,也給人在用戶體驗上一種高冷的感覺——你要適應我,不是我適應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