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湯山醫院(新開業北京小湯山醫院)
(資料圖片)
為應對新冠境外輸入的風險,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已運行20多天,篩查入境旅客2100余人,收治確診患者50余人。
新建病房樓有1500張床位供篩查人員使用,按單間隔離觀察要求可容納720人。確診的輕、普通患者轉入醫院原B病房改建的獨立病房,最多可治療144人。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改建工程是如何完成的,與17年前的非典有什么區別?
小湯山醫院因2003年集中救治非典患者而聞名。7年后的2020年,再次被用作傳染病定點醫院。應急基礎設施項目負責人、北京小湯山醫院規劃建設科楊磊介紹,2003年非典患者臨時用房已于2010年拆除。這一次,要用原來的場地新建病房,首先要清理場地。“這10年里出現了很多雜草和灌木。這兩個施工單位成立后,基本上一夜之間就清理干凈了。”
12月29日拍板,除夕夜開工。
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緊急啟動小湯山定點醫院重建建設的決定。
小湯山定點醫院在建
當天,武漢火神山醫院開業。小湯山醫院的建設也如火如荼。楊磊和同事稱之為“五面工程”:勘察、設計、施工、整改、驗收。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施工隊首先打通了通往施工現場的市政道路。
楊磊:進行了實地調查。當時設計師也在場。現在單獨畫圖已經太晚了。場景決定了,決定也做出來了。然后,從23日下午4點開始,建筑工程組開始進場施工,來回46個小時,除夕晚上我們都在現場。到新年第一天,全線通車,全長370米,使用了700多塊瀝青、2300立方米水穩基層材料和再生骨料做基礎...
新建病房的規模相當于三級醫院。
這條路叫“唐康路”,小湯山的湯,健康的路。通過它,數十臺大型機械設備進入施工現場,全天24小時工作,高峰時超過1.5萬人。楊磊說,新建病房的規模相當于一家三級醫院。“房子是模塊化集裝箱房,但實際上所有的機電管線、綜合布線,包括送風、排風、負壓,以及整個通風系統都是按照正規工程設計建造的,包括一些5G的應用、安防和消防聯動。”
新建病房外走廊
2003年,這片土地上7天7夜建成的非典病房是一棟單層建筑。17年后,為了抗擊新冠,新建了一棟三層病房樓和一層設備樓。楊磊描述,如果把2003年非典期間的建設比作一場遭遇戰,今年小湯山醫院的建設更像是一場有準備的抗戰。整個應急項目耗時53天,其中40天完成新建病房。樓內很多設施和概念在17年前是沒有的,比如每個房間獨立的送風排風系統,以及氣壓從清潔區到緩沖區再到污染區逐漸降低的“負壓”概念。
楊磊:潔凈區的正常氣壓是0。從緩沖區到污染區,逐漸降低5~10 MPa,使所有空氣體從清潔區流向污染區,空氣體不形成湍流,就像水一樣,從高到低流動,污染區空氣體的無序流動是傳染病醫院的禁忌。
病房
新建病房每個病房都有兩個門。大樓潔凈區醫護人員通道呈魚骨狀。他們通過兩邊延伸的通道從主走廊進入不同的病房,留在病房的人通過向外打開的另一扇門從外走廊進出。新建病房外墻采用紅、黃、藍、綠不同顏色裝飾,遠遠望去更像一所學校。
新建“彩色”病房
新建改建病房更人性化。
楊磊介紹,1月23日原計劃只是對醫院現有病房進行改建,但經過進一步評估,決定1月28日新建一個病房,最終用于接收入境篩查人員。收治確診患者的B區,是醫院原來的病房。這次重建到8088平方米,占原面積近90%。還安裝了外部電梯等設施。這個項目花了不到20天的時間。
病房內的員工休息區
護士把折紙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送給每一個來這里接受檢查的人。
當初,各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讓新建和改建的病房更加人性化。
楊磊:其實從設計的一開始,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更舒適。在滿足整體防疫要求的情況下,做到相對精準,人文關懷。
B區的病房有一個朝南的開放式陽臺。新建病房內的每一個病房都可以在滿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開窗自然通風。沿著建筑的走廊還設置了休息區和采光天井,作為醫護人員的通道。透過落地玻璃,你可以看到外面有一點春天來了。
總臺楊光記者:白潔戈、錢誠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是為了傳遞更多信息。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合法權益,請持權屬證明聯系本網站,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