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上的井蓋,有“城市紐扣”“馬路肚臍眼”之稱,是城市每天正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市民反映,在一些路段上,井蓋已經“生病”,影響美觀也影響市民出行體驗。
松動不平
(資料圖片)
井蓋響聲大
位置:北三環西路輔路
下午時分,北三環西路輔路近大鐘寺區域人車鼎沸。站在臨近大鐘寺東路的橋下,每隔一會兒,就能聽見“哐當”的車輪碾壓井蓋聲。
循聲尋覓,在橋下南北兩側的道路上,一些井蓋已出現了松動、有高差等“病癥”。大鐘寺公交站區域一個明顯下凹的井蓋,成了騎車人紛紛躲避的對象。目測該井蓋比地面邊緣低了約3厘米。而距離該井蓋約8米的最里側車道上,一個井蓋也已松動。一輛輛汽車壓過,一陣陣清脆的“哐當”就傳入耳中。
市民避開大鐘寺公交站前一個凹陷的井蓋
類似情況,在該區域不是個例。除了以上幾個“病癥”外,薊門橋以西到方恒時尚中心這一段的非機動車道上,密布的井蓋中,也有井蓋傾斜不平、井周區域出現破損的情況。
“我每天都從這里過,井蓋太多了!要躲都很難,主要是不平,騎車很不安全。”市民王女士表示,自己騎電動車技術并不熟練,每騎到這段路,她都十分小心,惡劣天氣下索性就不騎車出門,“不平整,能不能幫忙反映一下?”
寫字樓前約100米的非機動車上,不少井蓋周圍已有過瀝青修補痕跡。大多數井蓋與道路路面大致相平,但也有井蓋邊緣凸起幾厘米,與地面有懸差;還有井蓋平面傾斜,個別井蓋周邊輕微下陷等情況。靠近輔路西側斑馬線的一個井蓋,周邊約10厘米的區域也略出現下陷。在井蓋密度大的情況下,道路修補不平加上個別井蓋凹凸,綜合起來造成了騎車人的不適。
下凹沉降
車一過就“跳”
位置:慈云寺橋附近
井蓋“生病”,除了松動不平,還有下凹沉降。慈云寺橋附近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門前,朝陽路輔路往西靠近橋下,井蓋大多出現了下凹。只要在此區域駐足,很快就能看到車輛“起跳”,聽到井蓋震響。
慈云寺橋下往西匯入朝陽路輔路路段,多個井蓋下凹
“哐當!”“哐當!”從東四環輔路、慈云寺橋下行駛,往西匯入朝陽路輔路,這一段路上分布的十多個井蓋中,有近一半均有“病癥”。主要問題是井蓋下凹。如果斜視或者站在幾米外看,可發現井蓋普遍距離路面有約2、3厘米的落差。其中,有兩個井蓋因為車輛通過太頻繁,而在井周一圈兒碾壓出了水漬;也有井蓋出現松動不穩,在車輪通過時,井蓋出現微微震動翹起。
慈云寺橋下往西匯入朝陽路輔路,下凹井蓋碾壓出水漬
不僅是小汽車,就連偶爾有電動自行車或單車碾壓上去,個別井蓋也會“響”。這樣的情況,讓周邊的住戶印象深刻。“白天還好,晚上如果一時睡不著,聽到這‘哐當’聲就很難入睡。”路邊一小區居民說,不清楚為何會有這么多井蓋,但井蓋的響聲在夜里確實明顯。
記者在附近走訪發現,從慈云寺橋往西到第一個路口紅綠燈,路北一側約200米范圍內,分布著約90個井蓋。而因下凹或周圍沉降發出震響的井蓋,不僅分布在靠近慈云寺橋的那一段輔路,在東十里堡路、朝陽北路等道路上,同樣有類似情況。
說法
產權不一,辨別也困難
調查發現,以上幾個路段的井蓋產權多樣。從井蓋上留下的信息來看,北三環西路輔路的方恒時尚中心及大鐘寺公交站附近區域,井蓋主要涉及市政工程、通信信息等。在慈云寺橋下往西匯入朝陽路輔路路段上,下凹的井蓋“個頭兒”比一般井蓋大,且多個井蓋上并未見到中文漢字,只有“字母+數字”,乍一看較難知道是什么產權單位。而在其他路段,一些井蓋上也不缺乏“污”“排水”“排氣”“閘”等字樣。
方恒時尚中心前,邊緣凸起的井蓋
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法學教授張柱庭分析說,城市道路上的井蓋多,主要是因為過去城市建設還沒有“地下綜合走廊”概念,路的建設和各類管線建設往往是分項分開建設,缺乏統一規劃。也有一些管線屬于先埋先建,隨著后期道路建設拓寬,才導致井蓋出現在了路中間。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全市共有井蓋類設施335.02萬套,包括井蓋282.26萬套、雨水箅子52.76萬套。對于井蓋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及保養維護,也有相關規定。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8部門于2020年9月聯合印發《北京市地下管線檢查井蓋病害判定標準和治理要求》,其中明確了包括缺失、破損、移位、震響、沉陷、凸起、井蓋高差、井周破損等10類井蓋病害,每類都有修復標準。《北京市地下設施檢查井井蓋管理規定》也規定,井蓋應保持完好,車輛、行人通過時不壞、不動、不響。
“各類井蓋和管線的產權單位,應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做好維護管理工作,做到安全第一、平整舒適、減震減噪。”張柱庭建議,從長遠看,根本上解決井蓋病害問題,要靠統一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不論是新建城區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有這個理念。
井蓋出現的凹凸不平等問題,市民可通過12345或向井蓋權屬方進行反映,待權屬方現場勘查后進行維護。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李松林
流程編輯:u060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