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記者 樊 巍 鄧孝慈
《環球時報》記者5日從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中科宇航”獲悉,該公司近日成功在山東海陽進行了海上垂直回收演示驗證飛行試驗。中科宇航技術團隊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試驗所驗證的技術主要是為近太空可回收科學實驗平臺、入軌火箭子級回收、太空旅游飛行器進行技術攻關和技術積累,一旦相關技術成熟,將在后續型號和入軌火箭的子級回收任務中得到應用。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用于開展此次飛行試驗的原理樣機總長2.1米,直徑0.5米,起飛質量約為93公斤,由2臺最大推力550N的渦噴發動機提供起飛推力,用于模擬可變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火箭垂直回收過程中的工作過程。試驗最大飛行高度大于1000米,在飛行到最高點之后,懸停后調姿下降,下降段通過發動機反推減速,使得飛行器在接近海上著陸平臺時速度能夠降低到每秒2米以下,再通過緩沖支腿實現軟著陸,飛行全程約10分鐘。
中科宇航技術總監廉潔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陸上發射、海上回收的飛行全程,涉及多項技術難點,其中主要包括海雜波環境影響下的通信和相對測量技術、回收著陸末段的飛行環境干擾抑制、海上著陸平臺晃動情況下的著陸控制技術?!霸诤I掀脚_可實現的穩定性精度下,我們采用火箭精確導航技術對火箭著陸進行控制,實現火箭子級和海上回收平臺兩個相對物體的運動控制。海上運動平臺近似看成靜止狀態,在浪涌作用下的晃動和位移情況通過火箭子級的運動測量進行精確補償。”廉潔介紹稱,中科宇航團隊創新性地將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激光雷達定位技術與傳統火箭采用的慣性/衛星復合導航方法相結合,在平面與高度方向均實現了強實時、高精度的定位與測速,有效地克服了海上平臺線、角耦合運動對火箭回收的不良影響,在海上晃動條件下保證火箭準確、平穩著陸。
目前,火箭發射后海上回收技術已被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熟應用。在談及中科宇航的海上回收技術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有何區別時,中科宇航飛控與軟件設計部副總經理吳煒平表示,中科宇航的技術路線主要立足國內軟硬件條件和工業基礎,以火箭子級可重復使用高精度導航制導控制方法入手,利用成熟的渦噴發動機作為平臺,開展火箭回收關鍵技術的攻關和驗證,實現相關推力調節、精確定位、穩定控制等技術難題的突破。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本次飛行試驗的成功為近太空可回收科學實驗平臺、入軌火箭子級回收、太空旅游飛行器進行技術攻關和技術積累,在后續型號和入軌火箭的子級回收任務中得到應用。▲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