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靳文雨
半年多的時間內,友邦人壽開啟了狂飆模式,它花了近200億,借著險資抄底的熱潮,連下數城,上海北外灘89街坊商業、金創大廈等,接連被收入囊中。
但近期,當友邦人壽母公司友邦保險的財報發布時,外界才知道,或許它是在“負重”狂奔。
【資料圖】
去年,友邦保險保費及收費收入約365.19億美元,同比減少1.63%;總收益191.1億美元,同比減少59.79%;股東應占純利2.82億美元,同比減少96.2%,跌幅較大。
除了業績承壓,友邦人壽還時常因償付能力數據不實、誤導性宣傳等,頻頻被監管機構“點名”。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來,它已遭銀保監會6次點名,引起熱議。
憑借著廣泛的朋友圈,友邦人壽橫跨諸多投資領域,但其挑戰并不小。
投資大單
以往,友邦人壽的不動產投資,相對集中于港澳地區。如坐落在香港中環干諾道的友邦金融大廈,以及香港的友邦大廈、友邦香港大樓以及澳門的友邦金融廣場等。
但近來,友邦人壽在內地投資不動產的步伐,持續加快。
最新的收購動作,是它于2月份,耗資32億收購了上海金創大廈。項目位于有“中國藥谷”之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中區。項目園區總建筑面積約11.98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約8.86萬平方米,土地用途為研發。
除了金創大廈之外,友邦人壽年前還在上海核心地段北外灘落下一子。彼時,友邦人壽以50.3億元投得上實發展的項目公司上海實森的控股權,從而獲得上海北外灘89街坊商業、辦公及文化綜合地產項目。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去年下半年以來,友邦人壽在內地投資的項目還包括凱德人民基金、DNE 物流基金、京東產發三期物流基金等,總投資已超過170億元,金額較大。
對于友邦人壽而言,大手筆投資不動產背后,一方面是出自于資產配置的需求。
在最新公布的年報中,友邦保險提到,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友邦人壽正圍繞健康、養老、財富管理和傳承四個方面開展創新,并持續打造“健康生態圈”與“康養生態圈”。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友邦人壽已簽約醫療機構超過1230家,涉及公立醫療機構超過170家;簽約康養機構200家,覆蓋32個城市;享有健康管理服務的友邦客戶數兩年增長近5倍。
如此來看,友邦人壽此前擲重金拿下的位于“中國藥谷”的金創大廈物業組合項目,或許正是看中了其背后蘊藏的醫療價值優勢。在投資不動產的同時,友邦人壽也可順勢在健康、醫療等領域進行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房地產政策松綁動作頻現,市場預期也不斷轉好,核心商辦資產有利可圖。現在對友邦人壽來說或是收并購的好時機,可以順應政策環境趨勢,加大對不動產投資比例。
近年受到經濟形勢及疫情反復影響,大宗商辦項目出售并不容易。再加上,多數房企為了快速出售資產回流現金,選擇的大多是一線城市資金沉淀大、運轉周期長的優質商辦資產,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如世茂、合景泰富等多家房企都正尋求商辦資產出售。
此時入場接盤商辦資產,議價空間較大,是個抄底的好時機。如友邦人壽從上實發展手上接盤上實中心,該商業項目后續建設和運營總投資預計達到87億元,目前已投資金額接近70億元。而友邦保險以50億元拿下,確實足夠劃算。
當然,看中這一投資利好的不只有友邦人壽,今年年初,一向偏愛投資不動產的險資再度活躍起來。中國平安人壽自1月以來已經密集投資了5筆大額不動產項目,交易金額累計達557億元。而在1月29日,泰康人壽也披露了北京燕園養老社區的投資進展。
盡管這兩年不動產投資受到整體行業影響,投資回報率不算高,但從長遠來看,會有持續穩定的租金收益,符合險資長期價值投資的最終目的。
被“點名”危機
不過,積極擴張背后,友邦也有一些經營的羈絆。
今年開年,銀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發布關于4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數據不真實問題的通報。
其中友邦人壽榜上有名,并被指出償付能力數據存在三大問題,包括未按規定計提最低資本、未按規定計量實際資本、風險綜合評級數據填報不真實等。
據不完全統計,友邦人壽自2020年7月改建成立以來,已遭銀保監會6次“點名”。
比如2020年10月,友邦人壽北京、廣東兩地公司就曾先后收到罰單。
其中,北京公司存在唆使、誘導保險代理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而被處罰;廣東公司則存在使用含誤導性表述的產品宣傳資料,對代理人進行培訓、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費率、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等問題。
去年4月,銀保監會還向友邦人壽下發《風險提示函》,指出公司報送的2021年四季度保險資產負債管理匹配報告中,“資金運用比例監管”數值較實際數值存在誤差,并對其提出監管要求。
在經營層面,這兩年壽險行業整體處于轉型的陣痛期,部分險企落入了新業務價值負增長的局面,友邦人壽背靠的友邦保險,亦是如此。
2022年,友邦保險總收益為191.1億美元,同比下降59.79%;保費及保費收入365.19億美元,同比下降1.63%;純利3.2億美元,同比下降95.72%。在業績披露當日,友邦保險港股收報81.55港元,跌幅4.62%。
截至2022年末,友邦保險總資產減少368.26億美元至3030.48億美元,同比下降11%。
2022年,友邦保險投資回報轉為虧損151.56億美元,上年同期錄得收益127.48億美元。新業務價值方面,友邦保險2022年全年新業務價值為30.92億美元,同比下降5%。
相較來說,2022年友邦人壽的業績還算理想,共實現保費收入75.92億美元,同比增長12%,稅后營運溢利增長8%。
但其在2022年全年的新業務價值為9.16美元,同比減少15%。同期新業務價值利潤率為69.5%,較2021年同期下降了9.6個百分點,年化新保費為13.19億元。
新業務價值就是新保單在銷售之初,將未來價值貼現,它反映了一家壽險公司經營能力和業務拓展銷售水平,未來新業務價值會逐步轉換為公司的內涵價值。
按友邦人壽方面的說法,公司新業務價值波動主要受疫情等影響。2022年上半年,友邦人壽新業務價值顯著低于2021年同期,拖累全年。下半年,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續調整與優化,友邦人壽新業務價值較上半年才有所回溫,年化新保費同比增長3%。
投資的朋友圈
友邦人壽由友邦保險有限公司持股100%。友邦保險是一家出生并發家于上海的外資公司,前身為1919年史戴在上海成立的美亞保險,主要就是代理做一些水險和火險業務。
一直經營到了1942年,二戰爆發,友邦保險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版圖擴張進程按下了暫停鍵,公司也開始撤離中國。而在撤離之前。該保險公司的業務量,已經占據了中國市場近三分之一的份額。
國內經歷動蕩期間,友邦的主要市場也經歷了拉美、泛亞等地區的轉變,直到50年后的1992年,它才得以重新回歸中國大陸,并成為中國首家取得牌照的外資壽險公司。
2010年,該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此后也一直在積極布局中國內地市場。如其在2019年,在天津和石家莊開設了營銷服務部,進一步布局華北地區。
到了2020年,友邦保險將內地業務改建為首家人身保險子公司,即友邦人壽,它也是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
從友邦人壽的投資布局來看,目前其有8家對外投資公司,除了去年年底收購來的實森置業之外,其余都是基金投資平臺,包括深圳紅杉璟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珠海普愛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等,所持的股權比例都不高。
比如,東久至璟(嘉興)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是友邦人壽在3月9日新增的對外投資企業。
該平臺成立于2017年4月,執行事務合伙人為東久至仁(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持股0.001%。友邦人壽持有其45%股份,占比最高,此外股東中還有東久至逸基金持股30%,中宏人壽持股25%。中宏人壽后為港資宏利人壽和中化控股。
在友邦人壽投資的這些基金平臺中,均有多個合伙人股東,廈門源峰基金的合伙人數量甚至高達40個,背后股東不乏三一重工、華大基因等上市公司以及新華人壽、陽光人壽、泰康人壽等險資。可以看出友邦也在聯合其他合作者伸展投資觸角。
當前,友邦人壽間接控股的企業有985家,涉及生物醫療、網絡科技、化學、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其中包含“房地產”、“置業”等字眼的只有上海高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高泰”)。
上海高泰成立于2010年9月,注冊資本為25億元,直接股東為凱意達(上海)管理咨詢,持股100%,背后則為天津遠見凱德基金,友邦人壽在其中持股22.22%。
憑借著廣泛的朋友圈,友邦人壽橫跨諸多投資領域,但它本身卻面臨著一些訴訟挑戰。
目前,它涉及93條訴訟信息,大部分的案由,均為“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今年以來,友邦人壽已公布17份開庭公告。看起來,它需要提起精神應對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