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浩月
核心提示:
(資料圖片)
1、王一博在進行自己主演的電影《無名》路演時,被記者問到通過角色得到什么啟發時,他表示“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瞬間引發熱議,“絕望的文盲”一詞因此而來。
2、不排除有的演員因為性格、情緒或者其他原因,不愿表達,比如梁朝偉、周星馳、葛優等演員,但只要演技好,塑造的角色令人信服欽佩,都能輕易獲得觀眾的理解。
3、要弄清對“文化”的理解。如果將“文化”與學歷、出口成章、知識量足等對應起來,之于演員以及表演這個行業來說,還是略顯絕對。
4、滿足于現狀,只想趁年輕掙快錢,沒文化或許可以;但如果想把表演事業進行得長久,想得到觀眾心悅誠服的認同,或者有點想成為“藝術家”的野心,沒文化真的不行。
最近,“絕望的文盲”這一戲稱引起熱議,這個說法起源于演員王一博在進行電影路演時的表現,當被記者問到通過角色得到什么啟發或學到什么東西時,王一博表示“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你”。
在春節檔公映的電影《無名》中,王一博搭檔梁朝偉出演男主角,電影文藝而精致,同時也不乏商業看點,影片有爭議,但導演程耳得到賈樟柯力挺,認為他有“超越經典敘事的感染力”,作為主演之一,王一博受《無名》影響,也承受了更多的打量。
拍攝一部電影,從閱讀劇本,到與導演交流,再到自己領悟,如果說一名演員對與影片相關的一些基本問題“一問三不知”,這是不可思議的。但也不排除有這樣一種可能,演員因為性格、情緒或者其他原因,不愿說話,懶得表達,比如梁朝偉、周星馳、葛優等演員,都曾有過惜字如金的場合,因為一場采訪的表現不佳,被稱為“絕望的文盲”,有些冤枉。但這種冤枉,其實很容易洗脫,只要演技好,塑造的角色令人信服欽佩,都能輕易獲得觀眾的理解。
在業界,很多演員在接受采訪時,需要采訪者先提供采訪大綱,劃掉一些不愿回答或者不會回答的問題,然后再進行面采;在美國與日韓,藝人通常會接受一些受訪訓練,教會他們如何游刃有余地回答媒體提問,即便遭遇知識盲點,也能油滑地過關。作為公眾人物,應對提問被認為是一項基本素養,也是一種職業要求,所以,即便這次王一博“絕望的文盲”不成立,也應得到一個經驗和教訓,所在公司與經紀團隊,要對其進行提醒與培訓,盡量不再發生類似尷尬的場景。
影視娛樂行業對從業者向來有兩種分類,一種是走藝術家路線的演技派,一種是走完全市場化路線的偶像派,當然不排除演技與偶像形象兼具的人,但通常這類演員也會被歸類于藝術家行列。于是,觀眾通常也會針對不同演員具有不同期待,提出不同要求:演技派的作品是用來反復欣賞、推上經典地位的,偶像派(流量派)的作品是用來一次性消費、打發時間的。兩類演員也各有各的標準與追求,比較常見的是,演技派會從專業層面對偶像派提出要求甚至批評,沒啥演技的偶像派一般會選擇無視,挾流量而自重,并擺出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勢。
王一博這次遭遇的問題,在于他“跨界”了,從流量派一步跨進了演技派的窩里,屬于井水沖進了河水中,程耳一直是著名的“文藝范兒”,梁朝偉受出演李安、王家衛等導演電影的影響,也是“資深文藝風格演員”,再加上《無名》這部電影細致到每一個毛孔的文藝氣質,這些都對王一博提出了不小的考驗。觀眾理所當然地會覺得,既然你掉進了文藝的“老巢”里,就該有所提升,就應脫口而出對角色的認知,說不出來,就是不配。
這次被點名沒文化的演員,不止王一博,其他一些在流量領域風生水起的男女年輕演員,也均被列進了“絕望的文盲”行列,網友在尋找這些演員為什么如此“沒文化”時,通常會認為是“學歷低、不讀書、悟性差”等原因造成的。但王一博們有沒有文化,真的重要嗎,這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弄清對“文化”的理解。如果將“文化”與學歷、出口成章、知識量足等對應起來,之于演員以及表演這個行業來說,還是略顯絕對。導演賈樟柯就曾以自己的文藝電影《三峽好人》來舉例,這部電影男主角飾演者韓三明真實身份就是礦工,且沒有學歷,在電影中他憑借本色出演獲得智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所以勝任一部電影,本質上和他的專業背景、教育、職業沒多大關系。經受過高等教育、有表演體系可依賴、且擅長學習的學院派演員,固然成功的幾率會高不少,但有著豐富的生命體驗、曲折人生經歷、且擁有轉換能力的草根派演員,也一樣能夠曲線達到“有文化”的境界,成龍與李連杰所代表的功夫文化,王寶強象征的草根形象,趙本山、趙麗蓉的喜劇成就,楊麗萍的對舞蹈的理解和轉化,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未必書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但他們對自己的角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刻畫,這種通過角色表現的感染力,展現里促成他們成為香港電影與文化的杰出代表……類似例子還有許多。
其次要分辨對“文化”是否有正確態度。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是后天積累,是長期的求知若渴,是因自知起點低而永不滿足……知名度不是文化,各種數據不是文化,唯有鏡頭前的一點一滴,作品中的穩定輸出,才可以與文化建立親密關聯。作為演員,如果擁有了謙卑、上進的文化態度,即便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沒文化形象,長期也值得期待。文化會寫在臉上,也會傳達于口頭,更會被影像與時間所記錄。
所以,對于王一博們有沒有文化重不重要的問題,答案已經很清晰:滿足于現狀,只想趁年輕掙快錢,沒文化或許可以;但如果想把表演事業進行得長久,想得到觀眾心悅誠服的認同,或者有點想成為“藝術家”的野心,沒文化真的不行。
本文系鳳凰網評論部特約原創稿件,僅代表作者立場。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