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和最小的街道分別是哪個?人口密度最大的街道在哪?生活在哪個街道的打工人壓力最大?哪個街道最好找男朋友?哪個街道為“我”花錢最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日前舉行的2022年度深圳街道治理“金秤砣”觀評榜發布會上,馬洪基金會發布了對深圳10個區74個街道進行的比較研究,建立深圳街道基礎數據庫,并披露了與深圳街道之“最”有關的多個數據。
最“熱鬧”的街道不在東門,而是南園
馬洪基金會副理事長唐惠建說,“金秤砣”一直以來都是以政府決策為主導,通過對公開信息的研究,向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提供決策參考。2022年馬洪基金會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開啟“金秤砣”項目的轉型,以觀察者、調查員的身份下沉至街道層面,對深圳10個區74個街道的預決算報告、信息公開報告、法治政府工作報告、年度工作總結、七普公報數據等展開調查研究,建立了74個街道的數據庫。
“下沉街道后的‘金秤砣’項目是在研究視角下,對街道真實面貌的還原。以《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的基層治理五項能力要求,探索構建街道的評價模型。”馬洪基金會首席研究員、深圳市先行示范區(社會組)專家范軍表示,該項目已撰寫《數說基層 微觀治理》2022年度深圳街道治理“金秤砣”觀評榜。
數據顯示,深圳常住人口數最多的三個街道是寶安區西鄉街道、龍華區民治街道和龍華街道,其中西鄉街道的人口多達855145人;常住人口數最少的三個街道是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鹽田區梅沙街道和坪山區石井街道,其中南澳只有17178人。人口最多的西鄉街道與最少的南澳辦事處之間數量相差近49倍。
行政區劃面積最大的三個街道都在大鵬新區,分別是116.06平方公里的南澳、99.54平方公里的葵涌和78.84平方公里的大鵬;行政區劃面積最小的三個街道則分別是2.03平方公里的羅湖區東門街道、2.09平方公里的福田區南園街道和2.42平方公里的羅湖區桂園街道。最大的南澳與最小的東門之間面積相差近57倍。
而人口密度最高的三個街道是福田區南園街道和羅湖區的東門街道、桂園街道;人口密度最低的則是大鵬新區的南澳、大鵬和葵涌。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南園街道與最低的南澳街道相差391倍。
打工人壓力最大的街道竟然是園嶺
除了常規的基礎數據分析,數據庫還發布一些街道之“最”。
比如,從各街道“總撫養比”,即總體人口中非勞動人口數與勞動人口數之比,發現深圳“打工人”壓力最大的街道是福田區園嶺街道,平均每100個“打工人”就要撫養37個老人和小孩,其次是羅湖區的東湖街道和福田區的香蜜湖街道。
從“男女比例”發現最好找男朋友的街道是石井街道,比例高達175.28%,其次是福城街道和新湖街道;從“人均決算支出”發現為“居民”花錢最多的街道是福田區沙頭街道,達到3.68萬元/人,其次是福田區福保街道和南山區粵海街道。
從“行政處罰數”來看,執法最嚴格的街道是龍崗街道;而新橋街道的調解員最心累,因為其年調解矛盾糾紛數達到11877宗,遠高于其他街道;梅林街道、 坪山街道和觀瀾街道則并列成為交通最擁堵的街道。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三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一是74個街道轄區面積、人口規模與結構差異巨大,治理難度不一。但地方大、人口密度低不等于管理難度低,消防、治安、清掃都是治理涵蓋的內容;二是編制人員配置不均衡,街道通過政府服務采購方式聘請很多臨聘人員等,而占編的工作人員則被抽調到上級部門協助;三是財政預算支出標準差異巨大,決算報告才能找到相對統一的統計數據。”范軍建議,深圳應盡快修訂出臺《深圳市街道辦事處條例》,并以各街道實際治理需求來配置人力和財政預算,以及建立基層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雙向評價體系。
“深圳街道治理‘金秤砣’觀評榜從第三方角度,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為社會組織做好基層服務提供支持、為基層工作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提供思路、為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渠道,在鏈接政府、社會組織、基層工作者、群眾多方主體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白洪春寄語基金會繼續在基層領域開拓創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研究。
馬洪基金會理事長郭萬達表示,在現有深圳街道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基金會下一步將同時與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和智庫百人會等專家一起,走進街道、深入社區,開展調查研究,形成良好的平臺機制,共同推動深圳基層治理“金秤砣”向前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