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
家家戶戶慶團圓
【資料圖】
團,是闔家團聚
圓,是福滿團圓
在一起,才好過年
萬家燈火,便是好時光
新年伊始,到底是什么才能稱得上是“新年的一道讓人激動的風景”?那大抵就是大年初一那或耀眼或隱約的萬家燈火了。
這燦爛的燈火從除夕當天便開始點亮。這道獨特的風景存在祖國大地的千家萬戶中, 掛在自家院內或大門口樹上的紅燈籠,也在風中搖啊搖的。萬家燈火,終是映紅了整個天宇,就像是一片祥云籠罩。
吉祥燈籠高高掛,張燈結彩迎新春
燈籠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元素
象征著 “闔家團圓,紅紅火火”
為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的節日氛圍
這不,在大年初一
福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便亮起了萬家燈火
在文明實踐大講堂
親手做一個古風紙燈
會是什么體驗呢?
“卯兔迎春”系列活動--古風紙燈DIY活動
又有什么樣的驚喜年味兒呢?
快跟小福一起看看吧
這次活動邀請到了張氏傳統燈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張洋梓老師, 他向市民讀者介紹了燈籠由來的民間傳說及歷史背景、燈籠在不同時代所代表的意義、文學作品中的燈籠、元宵燈迷的來歷和趣事、燈籠的種類和世界各地的燈籠,并詳細講述了 張氏燈籠的制作過程。
燈籠小知識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 剪紙、 紙扎、刺縫等工藝,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張氏燈籠
廣東省興寧縣的鵝一村是名副其實的“燈籠村”,從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村民外出學習制作燈籠的手藝,燈籠產銷量最大、遠近最有口碑的當屬村中的張氏家族,當時人們紛紛稱張家為“燈籠張”。
張氏傳統燈籠制作技藝,已經歷百余年傳承,其造型、顏色、題字及圖案,無不體現著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經過破篾、編織、糊紗紙、上光油、寫字等三十多道工序和數十道口訣,一只燈籠的手工制作工序才算全部完成。
“大年初一和孩子一起親手制作燈籠是一件值得紀念的活動。”來參加活動的吳小姐感慨道,“以前過年除了在家看看電視,吃個團年飯就沒了,今年有了不一樣的年味兒。”在活動現場,小讀者們都紛紛拿著自己做好的燈籠,按照剛學到的春節禮儀知識互相道 著祝福。
據了解,這次活動現場吸引了大小讀者70余人,現場氣氛熱烈,市民讀者積極動手、發揮創意,共同參與制作張氏燈籠。
兔年踏歌?來
小小燈籠,傳遞著一份節日的祝福
更承載著一份厚重的傳統文化
這一次活動讓大家在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兒,通過自己手工制作燈籠,寓意著這一年的吉祥如意,大家互道一聲新年快樂,增進了鄰里之間感情,讓這次相聚和互動變得更有溫度,讓幸福在文明實踐大講堂中蔓延開來。
首善之區,幸福福田。值得一提的是, 在深南大道紅荔路、梅觀路等附近可以看到路燈上掛滿了串串紅燈籠,分外喜慶。火紅的燈籠不僅點亮了福田區濃濃的年味,也給我們帶來了紅紅火火的希望。
萬家燈火
愿你我皆團圓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