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舊廠房、工業機器、紅磚綠瓦、梧桐樹下,這里承載了70年的鄭州記憶;咖啡館、茶館、手作工作室、酒吧……這里日均上萬的客流量,成了年輕人最愛的網紅打卡地。7月7日下午,作為油化廠的家屬,年近不惑的楊廣和發小將每周的聚會訂到了老根據地——鄭州市油化廠創意園區。
【資料圖】
“我本來想著提前來張羅張羅,沒想到這里面建了一個鄭州記憶黨建文化館,就是油化廠香皂生產車間舊址改建而成,里面還有很多老物件,一會大家來了我一定帶大家好好看看。”楊廣告訴記者。
老廠房變身黨建文化館鄭州元素隨處可見
抗美援朝時期的保溫杯、火車上的煙灰缸、煤油燈、鄭州油脂化學廠中州香皂包裝紙、鄭州地方糧票……
生產香皂的遺存設備完好地被陳列在黨建文化館內,為參觀的游客呈現了一整條完整的生產香皂的流水線。
黨的百年歷史、百年鄭州、油化廠的歷史變革,在文化館的展區內,舊機器保持原址,老物件講述歲月記憶,“肥皂玻璃路線圖”帶人領略70年老廠巨變。兩面展板直觀呈現了油化廠更新前后的照片對比,園區更新變化之大顯而易見。
館內黨建打卡墻成了很多游客打卡留念的必選之地,“黨員也有文藝范兒”,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游客來潛移默化地感受黨建文化的魅力。
園區原創的說唱詞和記憶頌在豫劇大師的演繹下,成了館內代表河南墜子的一大特色。
“今年以來,園區在鄭州記憶黨建文化館的基礎上,豐富、增加了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使黨建館更具親和力,成為園區游客必至的熱點;園區加強了軟件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新潮打卡點的營造;大面積增加了鄭州文化的內容,使鄭州元素隨處可見,彰顯著園區作為鄭州文化傳播陣地的主題。”園區總經理王慧勤在接受采訪時說。
修舊如舊,新必新潮 為“鄭州記憶”賦予新內涵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鄭州就是沉穩、優雅、靈秀、厚重。始建于1952年的鄭州油化廠,建筑主體完好,墻體充滿著歷史滄桑,無聲訴說著共和國工業曾經的輝煌,見證了城市發展的變遷,承載著鄭州幾代人的記憶和鄉愁。
直到2006年完全停產,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給一代又一代鄭州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鄭州記憶”。
提起鄭州油化廠,“老鄭州”有說不完的話題。鄭州油化廠最高光的時刻,生產的“中州牌”肥皂、“福樂爾”香皂風靡一時,市民想買還得排隊。
“聞到這肥皂味,曾經的記憶一下就跳到腦子里了。”楊廣站在老廠房斑駁的樹影里,憶往昔感慨在心間。想當年,他成天聽父母講述油化廠的“光輝歲月”,每每放學就和小伙伴們跑到廠子里玩,留下了無數美好回憶。
每一處銹跡斑斑都與過去的工業時代迎頭撞上!這些充滿工業風的老廠房,一轉身開起了特色文藝小店,讓已經完成生產使命的老廠區獲得了新生。
“我們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學設計的,大家‘像對待老人一樣對待城市老建筑’,謹記國家‘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和利用城市工業遺產’的要求,修舊如舊,新必新潮,在油化廠蘇式老廠房基礎上進行創新性保護修復和利用,實現了‘老廠房內新文化、新舞臺上見古人’的城市文脈的現代延續。”王慧勤提及建設過程,充滿感情。
工業遺存“搖身一變” 成為城市秀場
為什么能做到工作日客流量8000人,周末上萬?王慧勤的解釋是——“一方面源于情懷,一方面源于熱愛。”
“我們的Slogan是‘為精神尋找家園,為生活營造斑斕,為城市鑄造名片’。可以說,這里是舊建筑與新思想的碰撞,延續了粗獷的工業質感,又隨著時間慢慢生長出新的自然氣息,而兩者之間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所以才能吸引大批的年輕人。”王慧勤對此頗為欣慰。
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經過持續多年的改造提升,塑造出一方煙火可親、文商旅融合發展的美好生活空間,成為如今鄭州的“網紅消費打卡地”。
“整個園區,每家店鋪都各具特色,這些‘80后’‘90后’‘00后’主理人都在用心注入創意,打造消費場景,不斷適配年輕人的生活品位和消費習慣。”王慧勤說。
作為鄭州市重點提升打造的特色商業街區,油化廠創意園注重發展“五官經濟”,目前已入駐新場景、新文化、新生活、新業態的經營主體近百家,初步形成了整體協調、良性發展的商業生態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