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1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康鎮楊灘村鹽堿地上,綠茵茵的蘆竹苗整整齊齊地栽種在光禿禿的鹽堿地上,為“沉睡”已久的撂荒鹽堿地穿上了“綠衣”。
“我們村撂荒鹽堿地有210畝左右,多年來一直種不出糧食和蔬果,老百姓抱怨,村委會發愁,現在可算是有著落了。”楊灘村黨支部書記楊永政樂呵呵地說。正如楊書記所言,撂荒鹽堿地整治一直是永康鎮政府和自流灌區各村的“心頭病”。
今年5月,為整治種植撂荒鹽堿地,帶動農戶增收,永康鎮黨委轉變發展思路,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路子,創新種植方式,組織鎮村干部赴寧夏農科院考察學習“寧蘆1號”蘆竹種植管理技術。學習歸來后,楊灘村、申灘村踴躍爭先,平整了4畝撂荒鹽堿地試種。
“蘆竹是一種優質飼草,蛋白質含量高,適口性好,適應性強,適宜在鹽堿地種植。我們鎮試驗田每畝種植蘆竹1000株,種植一次可連續收割10年,每年至少收成3茬,畝產預計在6至8噸,每畝年收益4500元左右。”永康鎮組織委員黃新燕說。
下一步,永康鎮將根據試驗田蘆竹生長、收成情況總結經驗,在轄區推廣種植,盤活閑置撂荒鹽堿地,在土壤改良、復耕復墾上試點探路、奮力奔跑,讓寸草難生的撂荒鹽堿地變成百姓心頭的“希望田”。(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