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防軍事頻道在報道中國海軍正舾裝的“福建”號航母時,在畫面中意外地出現了某個航母模型。在這艘國產航母模型的飛行甲板上,卻意外地出現了殲-20海軍艦載機的模型,看起來殲-20海軍型還為數不少,和海軍第四代艦載機聯袂成為了該航母模型上的主力艦載機。此情此景,不少軍迷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央視軍事頻道的新一輪“官宣”、官宣殲-20“海軍型”的存在、也是官宣殲-20型戰斗機即將登上海軍“福建”號航空母艦的證明。
央視畫面
如何評價這一消息呢?這回央視的“官宣”靠譜嗎?很顯然這段“官宣”某種意義上來講算不得“官宣”。畢竟在報道出來之后,不少大佬已經認出來了,這條航空母艦的模型其實就是前些年、軍事博物館整修完畢剛剛復展的時候、在軍事博物館展廳里展出的那艘,當時央視就對該模型進行過報道。
2017年軍博里的航母模型
在剛剛展出的時候,這艘航母模型飛行甲板上擺放的確實是殲-20、“海四代”和殲-15型艦載機的組合,放出來以后也的確在網上引發了轟動,但過了一陣兒大家再去看的時候,發現殲-20戰斗機已經被從該模型的飛行甲板上撤下來了,只留下了艦載無人機和殲-15,于是一些人就不怎么提這些事情了。
這次央視公布出來的視頻,殲-20模型居然再次出現在了飛行甲板上,一些大佬還特地跑到軍事博物館又去看了一眼,看了之后確認應該是央視用了之前拍攝的視頻畫面素材,航母擺放的模型一點也沒動。所以通過央視的這則報道,就認為殲-20型戰斗機這次要“上航母啦”,顯然是過度解讀。
“福建”艦的艦載機配置
實際上,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且最近幾年公開的情況也都明確了,“福建”號航空母艦預定配備的艦載機已經基本上亮相完畢了:
在艦載戰斗機上,2021年第十三屆珠海航展的時候,北所(沈飛)的孫聰總師說了,“等著吧,很快就有了”,結果珠海航展剛剛結束確實“很快就有了”。至于殲-15型戰斗機,在今年的海軍節宣傳視頻上,中國海軍媒體矩陣“人民海軍”公開的更多,不僅首次公開了殲-15雙座型,還在視頻中穿插進了殲-15的某個深度改進型鏡頭。這樣,“福建”號的艦載戰斗機就有門了。
2019年的采訪
在艦載預警指揮和控制飛機、艦載隨隊電子對抗飛機、艦載直升機領域,咱們的研發工作也都在按部就班地推進著。該有的型號不是在試飛,就是已經基本完成試飛。比如可以上艦的直-20海軍型,目前已經正式公開,到時候這些飛機分別會組成“福建”號的艦載預警機中隊、艦載電子戰中隊和反潛/海上作戰中隊等。
海軍直-20
目前還不是很明朗的有兩個:
一是海上物流和運輸中隊。別小看了這個海上物流中隊,艦載機在海上要進行維修廠級維護全看它。比如,美軍的MV-22B運輸機為什么被如此看重,就因為它可以直接運輸F-135-PW400發動機,不需要進行拆裝;
美軍MV-22B
二是無人機,軍事博物館里的那艘航母模型上是有無人機的,甚至連殲-20的模型都被撤了下去、無人機模型還擺在艦面上,意味著我們對艦載無人機還是蠻重視。目前沒有艦載無人機的消息,但對比美國海軍的艦載無人機現在進展也不快,所以也不是太大問題。
為什么殲-20上艦概率不大?
從我軍的軍事科研體制來說,一個大型的裝備項目,在項目論證之初,必然要通過國防科工局進行橫向聯系,聯系該裝備項目所需要牽涉到的部門。比如航空母艦,除了要聯系造船工業部門,還要聯系兵工,電子,航空等相關部門,對航母上的艦載武備、艦載船電和艦載機的配套工程進行論證,規劃相應的工程計劃節點,最終編制出完整的裝備計劃書。
這意味著一艘航空母艦配套的艦載機,是在航母工程開始之初就已經完成論證,各種研發節點都是預先規定好的。隨著航母艦載工程的推進,艦載機研發也必然是按部就班地推進,以確保艦機結合按照時間節點完成,更確保航母不至于出現有艦無機的情況,譬如殲-15型艦載機的研發就是這樣推進的。在“福建”艦已經萬事俱備只差首航、各型號艦載機該出現的都已經出現之際,很多人卻單單在關注一個這么多年都了無生息的殲-20型艦載機。很顯然,如果殲-20型艦載機是被“福建”號航母作為配套工程規劃的,這個時候早都該出現了,沒出現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殲-20是沒有登上“福建”號航母的計劃的。
殲-20上艦想象圖
聽到這個消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些喪氣,其實大伊萬認為還算正常,畢竟任何裝備說到底都要兼顧各種因素、或者說妥協的結果。就以殲-20戰斗機來說,南所(成飛)目前很顯然在推進殲-20戰斗機的系列化發展,已經推出了殲-20的兩個改進型號,也就是雙座型和深度改進型:前者在各國新一代戰斗機的研發中屬于開天辟地的進步,某種程度上有可能顛覆未來空戰的樣式;后者則直接對標2020年代后期出現的F-35A Block4型。
央視節目中的雙座殲-20
同時,南所肯定還有其它的項目在推進,一言以蔽之研發任務已經非常繁重。研發力量基本上全都分散到這幾個項目上去了,這種情況下你叫它再搞個殲-20海軍艦載機出來,人家也沒那么多力量為了你軍迷的趣味就給你弄個殲-20艦載機。實際上從殲-20的深度改進型出現后、卻并沒有出現相應的艦載機改進型就可以發現,殲-20在未來大概率還是沒有艦載機改進型存在的。
同時以殲-20的性能,要改艦載機也不是那么容易,碩大的體型導致的空重的問題我們說過很多次就不提了。即使是冷戰時期比較重的重型艦載機A-5“民團團員”,相對于殲-20來說也不算重型艦載機了,參考蘇-27型改艦載機“陸改艦”重了1600千克、“陣風”改艦載機在沒有改主翼的情況下也重了520千克,估計殲-20要改艦載機的話增重700到800千克屬于正常。對殲-20而言,空重增加這么多,對機動性的影響可想而知。
又比如殲-20型戰斗機提過很多次的低速性能,殲-20的性能是為飛行包線右端(高空超音速)而優化過的,超音速性能優化,那么低速性能就不能兼顧這么多了。殲-20的著陸速度相對較快的話在陸基機場沒什么問題,但在艦載機著艦時,著艦速度太快、下滑率太大,對艦載機的安全區間是有比較大影響的,容易直接拍在艦上。這就要求要么加強起落架和機體結構強度,要么加各種增升裝置。在增升裝置上,F-14A使用的是直接變后掠翼,著艦時將機翼后掠角設定到20度,極大地提高展弦比以增升,蘇-33使用的是大型雙縫襟翼增升,相比蘇-27的襟翼面積提高了一倍多。但鴨翼飛機很難設計后緣襟翼增升,比如“陣風M”干脆簡單粗暴地使用人為增大迎角的方式增升,得益于該機最大起飛重量不大才做到了這一點。
對于殲-20來說,既沒有可能使用變后掠翼,也沒有可能安裝類似于蘇-33的大型后緣雙縫襟翼,更沒有可能像“陣風M”這種中型艦載機一樣使用人為抬高迎角的方式增升,因此結論是很難設計為艦載機使用。改為艦載機的話說不定起降性能比蘇-33艦載機還要弱,對于艦載機安全運行來說很難接受,所以從技術上講,大家也就不用等殲-20艦載型了。
令人無語的奇葩言論
最后是個人發牢騷時間,大伊萬最近在網上發現有人又在詬病北所的新一代艦載機了,各種奇葩言論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說出了什么“巴不得中國海軍裝備北所研制的艦載機被美國海軍的艦載機擊敗,好證明用北所艦載機的決策是錯誤的”這種話。
咱們的老讀者還記得這個評論,當年為了貶低沈飛
對于這種人,大伊萬一是不知道他們是從哪兒聽來這么多“內部消息”,他們到底是北所大樓里邊的椅子還是茶壺,二是這種所謂的“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巴不得中國海軍打敗仗”的言論明顯過線了,這種言論和為了給自己的geigei打CALL,對人家各種點踩、巴不得人家的明星早日糊透的粉圈言論、粉圈思維有什么區別?
對于這種思維,咱們的態度應該明確:無論是哪個所的艦載機,都是中國海軍的裝備,都是經過科學論證的產物,絕對比幾個軍迷吃飽了在網上敲鍵盤要科學的多。至于把粉圈思維帶到軍迷圈,甚至巴不得某個型號的飛機“早點被假想敵打爆”,這種吃里扒外的言論必然得到軍迷們的一致反對和攻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