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奧一新聞梳理發現,本次公布的“灣區標準”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包括 “廣陳皮”“老年居家護理服務規范”“傳統涼茶使用指南”等在內,涵蓋食品、中醫藥、醫療衛生、養老等25個領域。
經統計,其中有5項標準涉及醫療衛生領域、5項標準涉及養老領域、2項標準涉及中醫藥領域。
讓三地居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資料圖片)
“灣區標準”助力打造“健康灣區”
在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醫療衛生產業是重要一環。塑造健康灣區,已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110項“灣區標準”中,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深圳市眼科醫院、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衛生局等機構聯合起草的“基于5G技術的眼科智能醫聯網平臺建設規范”從平臺架構、運營規范”兩方面建立標準。
據了解,該標準的制定和基于5G技術的眼科智能醫聯網平臺的建設將有助于大灣區優質眼科醫療資源的統籌安排,讓粵港澳三地居民能快速享受到前沿醫療新技術帶來的優質醫療服務,高效提升粵港澳三地居民的眼健康水平。
另一項標準“腎臟病理數據集”,則是針對業內缺乏統一數據規范的現實情況,由粵港澳三地多家科研院所及醫療機構、檢測機構如澳門大學、KINGMED DIAGNOSTICS (HK) LTD、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金域醫學等共同起草發布,以金域醫學為全國31個省市區,1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腎臟病理診斷服務過程中,積累的超過27萬腎活檢標本病理數據為基礎,規定了相關數據集的內容結構、描述規則、數據元目錄及其格式等,建立了腎臟病理數據采集、交換及共享的標準依據,有利于腎臟疾病多中心臨床研究,推動腎臟疾病診療的發展,進一步助力“健康灣區”建設。
此前,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第一批20個典型案例正式發布。在民生融合領域的案例中顯示,“港澳藥械通”打通了創新藥械快速進入內地的通道,解決在大灣區內地工作生活的港澳同胞及內地居民臨床急需用藥用械需求;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實現重疾保障價格、責任和服務水平全面對接港澳,累計承保超11萬人次。
可見,“灣區標準”在醫療衛生方面,實現了內地與港澳之間醫療機構設立、醫療人才流動、醫療服務互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讓居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發揮優勢資源互補效應
“灣區標準”實現從“養老”到“享老”
隨著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逐步形成,大灣區不少內地城市逐漸成為許多港澳老人養老的首選之地。
在“跨境養老”方面,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內地有著豐富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港澳則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和較為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兩者優勢資源形成互補,不僅有利于滿足港澳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還可以激活大灣區醫療養老產業。
110項“灣區標準”圍繞“老年居家護理服務規范”“旅居養老服務的基地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指南”“養老機構探訪管理規范”等方面建立標準。其中,《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提供了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的指導,給出了總則、人員、飲食照料、排泄照料、清潔修飾照料、睡眠照料、智能照料等方面需要考慮的相關信息。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據了解,廣東一直以來致力打造“旅居養老”“灣區養老”等新興服務模式,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到高品質、多樣化、方便可及的養老服務。其中,開展養老機構星級評定,自2017年以來,全省被評定為星級養老機構的有388家次,獲評三星級以上養老機構270家次、占比69.6%;攜手東北三省及江西、廣西、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和陜西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創“旅居養老”新品牌;開展旅居養老示范基地評選工作,共享廣東省旅居養老示范基地評選細則,目前10個省區市共評選出旅居養老示范基地63家,其中廣東11家。
同根同源,同聲同氣
“灣區標準”助推大灣區打造中醫藥高地
粵港澳三地同屬嶺南文化的核心圈,同根同源,民間歷來有深信中醫、慣用中醫的群眾基礎。加上同處嶺南,氣候和人文環境相近,對中醫藥協同發展非常有利。
110項標準中,“嶺南地區慢性腎臟病中醫健康膳食指南”由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附屬醫院(福田)等單位起草,文件通過全面闡述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營養管理要點,著重規定各種嶺南特色的飲食攝入規范,使醫護人員在指導該地區慢性腎臟病預防及康復治療時有章可循。
民間有云:“廣東有三寶:燒鵝、荔枝、涼茶鋪。”在嶺南一帶,提起涼茶,可謂家喻戶曉。涼茶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組成部分,亦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110項標準對“傳統涼茶使用指南”建立標準,該聲明的使用單位包括黎恩涼茶海珠中路分店、盛春堂涼茶 、珠海同安堂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與機構。
此前,粵港澳三地就曾聯手合作涼茶文化的推廣。2006年6月,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共同申報的,由粵港澳21家涼茶生產企業擁有的18個品牌、54個秘方及術語,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王老吉、鄧老涼茶、上清飲、清心堂等均進入第一批名單。
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進行建設與發展,沒有先例可循,規則機制的聯通對接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公布標準后,如何在具體場景中發揮其真正作用,讓三地居民切切實實感受到便利,還需要系列動作為這份“灣區標準”保駕護航。
當天,活動上還簽署了《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本次簽署的《關于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主要圍繞推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實施,提升大灣區標準化支撐能力,打造標準品牌,擴大灣區標準的影響力等,以推動制定、實施和推廣三地通行的“灣區標準”為載體,促進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