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全媒體記者焦宇煒 通訊員李小龍
11月9日,在祥符區曲興鎮段砦村,村民王書民和工人正在牛場忙著攪拌飼料、喂牛、清理牛糞,一排排肉牛正在牛槽中埋頭吃著飼料。經過近1年的標準化養殖,這100余頭膘肥體壯的肉牛即將出欄。
20多年前,王書民開始在家里飼養牛,多的時候達到30頭。8年前,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和規模化養殖的需求增加,他專門租了25畝左右的非農用地建設牛場,將養殖規模擴大到100余頭。
用打料機打碎玉米秸稈、玉米籽、豆粕等,與飼料進行攪拌,肉牛的“吃食”就準備好了。“每天喂兩次牛,早上4點、下午3點各一次。喂牛要舍得讓牛吃,喂得多、吃得多,牛越壯、越肥。”王書民談起自己的“養牛經”時說。
為了配合規模化養殖的需要,王書民承包300余畝耕地,種植小麥、玉米,玉米秸稈、玉米青儲、玉米籽用于飼養肉牛。牛場每天生產的牛糞成了種植糧食的好肥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了飼養成本,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
養牛20余年,王書民積累了不少“養牛經”,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牛科大夫”。他注重養牛標準化,定期消毒、清理牛糞,科學搭配飼料。碰到牛普通的感冒發燒,他都是自己給牛配藥、打針,做到規模化、科學化、衛生化,提升肉牛出欄質量和標準,確保牛肉安全。
據王書民介紹,一頭牛出欄需10個月至12個月,養殖成本2萬元,售價為2.5萬元左右,凈利潤可達5000元。因長期從事肉牛養殖,銷售渠道穩定,王書民養的肉牛都是批量銷售,一年收入約50萬元。目前,王書民正在采購新一批的牛犢和驢犢,再次擴大養殖種類和規模,增加收入來源。
王書民通過肉牛養殖不僅走上了致富路,也拓寬了段砦村的鄉村振興路。段砦村黨支部書記王書寒表示,該村將緊緊抓住肉牛養殖的“牛鼻子”,加強專業化、現代化、規模化養殖建設,引導肉牛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