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媒體記者焦宇煒 通訊員趙鐵聚 王紀堂
10月23日,走進祥符區西姜寨鄉佛堂王村趙四海的養殖場,“咩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圈舍內膘肥體壯的羊只正悠閑地吃著草料,趙四海夫婦正忙著制作配方飼料,不遠處,一垛垛玉米秸稈、花生秸稈有序排列,一坑坑青貯飼料青綠相間。“俺養的羊可不一般,喂食的飼草都是本地的玉米秸稈、花生秸稈等,是生態健康的食品,養出來的羊肉質緊實、味道鮮美。”趙四海說,“生態養羊讓我從‘羊腸小道’走上了‘羊光大道’。”
立足資源,串起生態循環產業鏈。趙四海夫婦憑借多年養羊摸索出的經驗,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如今,趙四海家的養殖場存欄量、出欄量穩步增加。趙四海告訴記者,西姜寨鄉的秋作物大多是玉米和花生,飼草資源豐富。“大自然給了我們良好的條件,我們要用好生態、用活生態。”趙四海說。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購買了玉米收獲機、花生收果機等大型機械,免費幫村民收獲玉米和花生,秸稈歸自己,既方便了群眾秋收,又為養羊貯備了草料,逐漸探索出一條“秸稈—養羊—羊糞—種植—秸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了種養結合、草畜平衡的綠色良性循環。
生態優先,推動閑置豬場改羊場。據了解,由于環保不達標等問題,當地關閉了一些養豬場。如何將這些閑置豬場改造成“零污染”的羊場?西姜寨鄉黨委、鄉政府因勢利導,大力推動閑置豬場改羊場工作,既減少了養殖戶的投資建設成本,又節約了土地,實現了變廢為寶。趙四海說:“我們家的養殖場就是閑置豬場改造成的,現在的存欄量達到了900多只,今年的飼草多,準備繼續擴大規模,力爭達到2000只。”
政府引導,推動羊產業高質量發展。西姜寨鄉按照“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把農作物秸稈高效利用作為推動羊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將秸稈變廢為寶,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玉米秸稈、花生秸稈粉碎青貯后柔軟多汁,是羊的主要食料之一。青貯飼料的使用不僅縮短了羊的飼養周期、提高了出欄率、減輕了秋收勞作的負擔,還實現了農業生產廢料的循環利用,從源頭上杜絕了禁燒秸稈帶來的污染問題,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效果。”西姜寨鄉鄉長孔兵說。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