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從2021年的秋天開始,從古都汴梁到瓜香四溢的新疆哈密,順河回族區實驗中學英語教師劉秀麗的人生便與哈密結下不解之緣。
援疆,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情懷。2021年初,得知新疆哈密需要英語教師援疆時,劉秀麗征得家人同意第一時間鄭重向組織提交援疆申請,隨后,成為我市 “組團式”援疆教師的一員。
剛到哈密市,從未出過遠門的劉秀麗有很多的不適應。在上班的第一天,哈密氣溫驟變下起了大雪,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從小就怕冷的她明顯感到難以適應,在隨后的幾個月時間里,就感冒了好幾次。雖然身體的不適應給劉秀麗造成了不便,但她知道,以最快的速度和良好的狀態積極主動適應生活環境和工作才是完成援疆支教任務的重中之重。
劉秀麗工作的哈密市第十六中學是一所河南對口援疆興建的新學校。作為一名援疆教師,她深感榮幸又倍感壓力,不僅要為哈密的教育事業奉獻,更要擦亮河南援疆品牌為河南教育事業爭光。劉秀麗所帶的班級學生有少數民族,和他們交流學習生活成為她援疆支教的新課題。不少孩子語言基礎稍薄弱尤其是在英語方面。
作為一名援疆教師,和同學們交流交融成為了劉秀麗的必修課。原來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教學,只有盡快地了解他們,才能選擇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在逐步正常開展教學工作后,劉秀麗逐步調整了教學方式,比如降低教學難度,利用延時服務,課后作業強化鞏固基礎知識,特別是英語單詞的背誦和英語音標學習。課堂上抓教學質量,課后注重培養孩子自覺背誦單詞的良好習慣,強化學習英語的基礎性知識點,提高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來了,主動性就高了,學習的效果就體現出來了。
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劉秀麗還和當地老師結成對子進行傳幫帶活動。和她結對的是一位回族青年教師羅榮。羅榮能干,她們經常互相聽課。劉秀麗也經常針對羅榮的課堂教學提出修改建議。這樣,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本地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援疆支教的效果持續發力。
每天課后,劉秀麗經常和孩子們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愛好、民族文化風俗等內容,和他們的心越來越近了。比如班里的伊克已力同學是一名充滿朝氣的維吾爾族大男孩,但他的課堂聽課效率就很低。下課后,劉秀麗就耐心地與他交流,尋找他無法專注聽講的原因,通過和他交流不斷激發他學習的積極性。伊克已力的課堂聽課效率越來越高,他的英語成績也得到不斷提高。
援疆支教以來,劉秀麗每天都會利用課后延時服務給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通過近一年來的艱苦付出和科學合理的教學工作,她所帶班級在課堂效率、教學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高。學期末,孩子們把香甜的哈密瓜拿來對劉秀麗說:“劉老師您辛苦了,請嘗嘗我們家鄉的笑哈哈甜蜜蜜的禮物吧!”“我的心也和他們融在了一起。”看到各民族孩子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劉秀麗表示,“援疆工作是使命也是擔當,我們必須學會在忙碌中沉淀,在反思中成長,樹立河南援疆教師良好形象。能為新疆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光和熱,我倍感驕傲!”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