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全媒體記者焦宇煒報道“四季常青四季花,特色果蔬加蜜瓜,豬肥羊歡六畜旺,商砼鞋業又紡紗……”在祥符區羅王鎮,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它道出了該鎮大力實施“一村一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取得的豐碩成果。近年來,羅王鎮立足各村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推動農旅融合,打造了以特色產業富民興村的鄉村振興樣板。
“羅王鎮堅持把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作為增進民生福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抓手,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讓‘產業強’切實帶動‘鄉村富’,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羅王鎮黨委書記宋建鑫說。
羅王鎮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特色產業發展“人才關鍵”,匯聚特色產業發展“紅色引力”。該鎮聚焦本土挖掘、人才培育,吸引鄉賢回歸,培育一批“紅色頭雁”和技能型、實用型、知識型農民,鼓勵引導其積極投身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讓能干事、會干事的鄉土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形成“培育一個能人、發展一村特色、帶動一方振興”的新局面。
羅王鎮著力引導特色產業綠色、高效、集群化發展,切實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根深、枝繁、葉茂”。因地制宜謀劃產業,探索實施的每個特色產業項目都與群眾有利益鏈接,確保特色產業發展“根深”。著眼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共同經營、資產收益二次分配等方面調整,強化各項獎補政策兌現,大力推動特色種植養殖、農文旅融合等產業發展,助力產業發展“枝繁”。大力支持優質果蔬、白皮松、菊花等特色種植項目和生豬養殖項目培育,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25個村集體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實現產業發展“葉茂”。
產業嵌特色,鼓起“新錢袋”。該鎮打造特色種植基地。胡寨村建成河南省規模最大的白皮松種植基地,栽植約87萬棵白皮松,通過“土地流轉+資產收益+務工”的帶富模式,流轉土地3260余畝,受益者每年每畝獲得租金1200元,同時通過注入專項扶貧資金帶動全鎮19個村壯大村集體經濟。叫響“羅王蜜瓜”品牌。以甘都園農民種植合作社為首的龍頭企業,采取“專業合作社+專業市場+農戶”經營方式,發展蜜瓜種植大棚300多座,讓農民參與到“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鏈條當中,同時引入電商平臺,全面叫響“羅王蜜瓜”品牌,帶動務工近300人,其中脫貧戶180余人,被評為河南省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目前,“羅王蜜瓜”年產量已達380萬公斤,暢銷近郊各大超市,遠銷國內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和銷售平臺。生豬養殖已成規模。通過引入先進養殖設備和技術,生豬產業化建設步伐加快,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實現標準化、智能化、現代化。同時,不僅通過土地流轉讓村民每年獲益1000元,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目前,羅王鎮生豬養殖基地年出欄1.3萬余頭、產值達4000萬元。
如今,該鎮馮莊村果蔬大棚,羅王村棉紡廠、錦鑫鞋廠、土山崗村仿真花生產、邱堤寺草莓種植、月林村金銀花、老九莊村火龍果、查寨村靈芝菇等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快速發展,各村“一村一特色”為鄉村全面振興不斷蓄能,帶動周邊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責任編輯:Rex_07